?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古文《核舟記》上描述了雕刻家之技藝高超,巧奪天工。在平度市,也有這么一位專門在桃核上雕刻的藝人,看似毫無價值的桃核,成了他眼中的“寶貝”,經過他的妙手,一個個小玩意兒成了神態各異的羅漢、紋理可辨的神獸,還有韻味十足的游龍戲珠……他就是現年32歲的楊曉冬,東閣街道菜園村人。
近日,在楊曉冬的工作室里,記者看到桌上擺放著大小不一的幾十個核雕刀具。據介紹,想在小果核上做文章,手上功夫很重要,核雕雖小,工藝卻很繁雜,要經過收集、清洗、晾曬、打眼、磨光、加工等多道工序。“每個桃核都有自己的紋理特點,都有自己的生命,只要用心發掘,就會發現其中的精彩。”楊曉冬很享受創作的過程,“核雕講究技法,由外向內,一步步減去廢料,循序漸進地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總能體會到作品脫殼而出的成就感。”
據了解,自2011年在濰坊接觸到核雕后,楊曉冬就對這種傳統手藝產生了興趣,且一發不可收拾,從來沒有美術功底的他在濰坊核雕大師葛偉健的引薦下跟隨多名核雕藝人學習,而后通過自己的摸索與鉆研,終于自成一派,創作出寫實風格的核雕刻作品。2014年,他雕刻的《金錢鼠》在濰坊首屆核雕技藝大賽中榮獲優秀獎。
雖然正式入行不到四年,但楊曉冬在核雕界已小有名氣,找他定做作品的客戶絡繹不絕,有些還是回頭客,來了兩三回。記者看到,楊曉冬的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動物、風景均有涉及,代表作有金錢鼠、伏虎、十八羅漢、觀音、鐘馗系列、達摩系列、飛龍系列,細看,龍的胡須、角、鱗片,羅漢的衣褶、表情無不惟妙惟肖,在約兩個指節長的桃核上,雕刻這么豐富的內容,讓人稱奇。楊曉冬告訴記者,“不同的題材雕刻要點也不同,人物是最難雕刻的,因為人物雕刻如果不形象生動,就失去了雕刻的意義。”
癡迷“核雕”工藝多年,每天下班幾個小時的雕刻時間是雷打不動的,“因為這樣才能讓手藝不生疏,才能找到自己最得心應手的雕刻感覺。”楊曉冬說,他手中的雕刻刀都是自制的,用的桃核也是從果園收集來的,一般的桃核都可以拿來雕刻,但考驗即興發揮的能力,“桃核作品除了看精細程度,就是看題材和創意與原材料的吻合度,越是精細,吻合度越高,就越具備收藏鑒賞價值。”
文/圖 記者 張雪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