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十五中封安森(青島十五中語文教研組長、高三2班班主任)
春寒消減,芳菲欲度,正是人間好時節。然而,隨著全市摸底考試的結束,高三一輪復習正式落幕,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六月大考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全體高三師生無暇領受軟風吹柳的美好,就要立刻投身到更加緊張的二輪復習中去。怎樣在這極其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更好的復習效果,成為許多考生及家長共同關注話題。作為一名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我愿意談談對高三語文二輪復習的看法,供同學們作為復習的參考。
一. 完善目標體系,反復陳述矯正
語文總復習是一個系統工程。語文學科涵容語言、文化、思維、人格的綜合性教育的特點,造成難以量化的學習過程與必須量化的考試形式的矛盾,其復習的難度和復雜性要超出了其他所有的學科。如果說語文學習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語文總復習就是一次艱苦的定時攀登,如果缺乏規劃和管理,就會顧此失彼,漏洞百出,最終難以取得理想的復習成果。
那么,如何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做好二輪復習的規劃和管理呢?最重要的是完善落實復習的目標體系,杜絕復習的主觀性和隨意性;那種看不清方向,想當然的以為多流汗多做題就一定會勝利的想法是有害的。
《考試說明》明確回答了高考要“考什么”“怎樣考”,是建立高考語文復習目標體系的唯一依據。一般來說,語文復習的目標體系是逐項逐層設立起來的,通常一個專項目標包含四到五個層次,不同的專項目標小體系合并構成語文復習的整體目標體系。比如:
舉個例子,比如專項目標“古詩文閱讀”,“鑒賞評價”就是它的分項目標之一;而“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又是“鑒賞評價”的考點目標之一,它又可以分解出“知識目標”和“題型目標”,分別指這個考點所涉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題型。對于某個題型來說,又有相對穩定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有相對固定的答題規范,這就構成了題型的思維目標和表達目標。所有的復習活動都應在目標的指引下進行,要圍繞著落實和鞏固目標而展開。
目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夠形成知識和能力相結合的鏈條,使整個復習有了可以量化和評估的標準。一般來說,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完成對專題目標的系統復習,但是由于執行力度和接受能力的差異,部分同學會留下這樣那樣的弱點和漏洞,出過很多力,卻不見明顯的提高,反而隨著復習的深入差距越拉越大。對于這些同學,我有兩個建議,一個是反復陳述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通過強迫加深記憶,使其在訓練中得以呈現;一個是加強反饋矯正訓練,促進知識、思維和題目的結合。
二.刪繁就簡,抓住重點
美國哲學家梭羅在《瓦爾登湖》里說“簡單些,簡單些,再簡單點吧”,這句名言十分適合語文的二輪復習。一輪復習之后,每個學生都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復習越深入,承載越繁重,前行越艱難,重復無效,缺乏針對性的復習就在所難免了。尤其是部分規劃能力較差同學,很容易淹沒在材料和習題中疲于奔命。這個時候,就需要刪繁就簡,抓出重點。
怎樣才能實現復習內容的簡化呢?要從目標體系出發,把專項復習的目標分成不同的類別,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或直接刪除,或只留綱目。比如,對于“語言文字”專項的“識記”部分,凡能夠一次性識別的,毫不猶豫地直接刪除,不必瞻前顧后,一遍一遍地重復;只留下不能識別或識別錯誤的內容重點復習,把時間和精力留給在后續復習中陸續補充的新鮮內容;如此反復,爭取在五月下旬只留下薄薄的一兩張紙,在心理上和行為上徹底完成復習,剛剛好。再比如,對于“閱讀”專項,可以采用提綱和例題陳述的形式實現簡化;開列知識和題型條目,反復陳述知識、題型、思維過程和表達要求,并不斷刪減能熟練陳述的部分,至五月中旬靜悟前完成復習,也剛剛好。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把枯枝敗葉掃除了,枝干才會凸顯出來;同樣的,合理的刪繁就簡,才能使重點難點凸顯出來,理清學習成果,避免重復勞動,提高復習效率。
如果高三復習是一場賽跑,二輪復習就是最后的沖刺,負重過大是無法超越的。部分同學可能在心理上對“簡化”存在很大的疑慮,那么,認真的想一想,在未來短短的六十多天里,在語文這個學科上,按能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來說,我們能完成的復習的總量是多少?若是不理清脈絡,抓住重點,又能取得什么樣的效果呢?
三.加強思維訓練,規范答題標準
高考復習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征。一般來說,一輪復習是專項復習,逐項落實,實現復習的系統化;二輪復習則是綜合復習,查漏補弱,提高得分能力。不重視復習的階段性特征,很容易在復習中迷失方向。隨著專項復習的結束,有些同學容易產生“復習完了”的錯覺,以為成績還不夠好是因為題做的還不夠多,題型見識的還不夠廣,淹沒在題海中,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做題是復習的重要依托,卻不是復習的目的;復習必須去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把成果轉化為卷面的成績。能不能及時查補“失分點”,找到復習的“著力點”,是二輪復習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
那么,在二輪復習中通常要面臨哪些問題呢?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單從“閱讀”專項來說,大概存在這樣一些常見的問題:
1、審題偏頗,不能精準的解析題目。比如“從全文來看,xxx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這個問題實際上包含兩個小問題,一個是以文本材料為依據,分析說明“xxx”的人物特征,包括其外在特征和性格、心理、精神等內在特征;一個是聯系生活現實,對此類型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態度或情感傾向。但是在做題過程中,部分同學可能只完成了第一個問題,完全忽略了第二個問題,造成明顯的失分。是不是沒有能力解答,或是不具備解答的知識呢?顯然不是的,這就要通過審題訓練來定向解決。
2、知識和題目的結合存在問題,不能準確的檢索解題所需的知識,或不能把掌握的知識順利的應用到解題中去。比如這次一模考試語文卷的第33題“這篇小說在敘述方式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不少同學亂了陣腳,各種概念和術語蜂擁而至,混為一團,只好憑著感覺亂答一氣。其實這個題目很簡單,問的就是“表達方式”中的“敘述方式”,而常見的“敘述方式”無外乎順敘、倒敘、插敘、補敘,不常見也基本不考查的還有分敘、合敘、平敘等。常見的敘述方式及其特點和作用,學生都是很清楚的,甚至在初中就已經能夠進行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失誤呢?這就是個“知識”和“題目”的結合存在問題,也需要在二輪復習中去定向解決。
3、思維和題目的結合存在問題,答題整體構思不合理,不能有序的展開思維,造成答題的缺漏或偏移。比如一篇小說閱讀,問“小說以‘把信任留給你’為題,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部分同學躊躇不定,感覺不好下手。其實這個題目從思維上講無非兩大步,一是題目自身的內容、特點和作用,一是題目與文本的聯系和作用。題目自身有什么特點呢?從形式上說沒有修辭,沒有手法,是個有著強烈動作性的把字句;從內容上說點明了“信任”“留給”“你”,一個動詞,兩個對象。題目與文本又有什么聯系呢?小說的文本要素無非是人物、情節、主題、環境等,即便不讀小說,也大致能夠猜到“信任——主題”“留給——情節”“你——人物”的顯性關系,加之把字句所帶來的動作性,那么輕易地就可以確定基本的答題角度。題目所涉及的知識,是每個學生都很清楚的,沒有難度可言,那為什么會陷入糾結呢?很明顯,存在一個不能有序思維,合理構思的問題。這種問題,必須通過加強構思訓練才能得到解決。
4、答題規范存在問題,一般體現為繁簡失當,不能夠看分構思,分條答題。學生在復習中必須關注自己的“失分點”,而答題時又必須要時時注意設計自己的“得分點”。保住自己的“得分點”,在表達上要處理好兩個問題,一個是繁簡得宜,太繁則容易掩蓋了或擠走了得分點,太簡則容易因表述的不全面放跑了得分點。解決這個問題,簡單的做法是根據答題過程設計好表達的順序,限定表達的字數,使整個答案通暢飽滿;比如詩歌鑒賞,在訓練中每個小題就要盡量達到40——60個字。保住“得分點”要處理好的第二個問題是“看分構思”“分條答題”。分數是由得分點來支撐的,因而要根據分數來構思答案,并視具體情況適當擴展范圍;要根據分數來分條表達,使整個答案連貫條理,為閱卷教師提供“尋點”幫助。這兩個原則是每個學生都清楚的,但在實際解題中不能夠貫徹或貫徹得不好,這也必須通過規范訓練來解決。
以上僅是以“閱讀”專項為例,列述幾種要在二輪復習中通過定點規范訓練去解決的問題。事實上,二輪復習是因人而異的,不能一刀切,要視個人情況的不同而追求一點個性,提高復習的針對性,以在極其有限的時間里得到最大的提高;二輪復習要解決的問題也遠不止這些,比如規范書寫,比如掌控時間,等等,都需要在有目的的訓練中積極解決。
高三的同學們,高考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一時每一刻都在上演著超越和反超越的故事;高考也是一場人生的洗禮,這邊是蹣跚的雛鳥,那邊是起飛的雄鷹。“行百里者半九十”,二輪復習是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力轉化為成績的最重要的時刻,只要你堅定信念,決不放棄,完善體系,抓住重點,強化規范,提高效率,一定能夠取得語文復習的成功,迎來高考勝利的捷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