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文玨
門神與春聯,類似于一母同胞的二兄弟。
早期的桃木板掛在門上辟邪,但刻畫“神荼、郁壘”二兄弟的樣貌有些困難,有人就只寫他們的名字代替。于是,畫像的一派成了今天的門神,而寫字的一派,漸漸演變成春聯。
孟昶這個皇帝若有人記得,多是因為他的妻子“花蕊夫人”。實際上,孟昶算得上春聯“首發者”。目前有明確記載的第一幅春聯,是他寫下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此后春聯仍未在民間大規模流行。刻在木頭上,多少還是需要時間、技術和銀兩的,倒是風光秀美的亭臺樓閣處,高雅的楹聯漸成士大夫的必需品。進入明代,朱元璋才下令除夕日家家戶戶須以紙張書寫,將春聯貼于門上。他還微服私訪,親自驗收工程。有了皇帝的重視,火紅的春聯一夜開遍大都市應天和汴梁。
門神和春聯都屬于門的文化——門神重驅邪衛護,春聯重祈福納吉。
某種意義上說,春聯是一種給自己、給全家人的
吉祥話兒。文學史上,并不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花樵一客聽琴”的孤冷派對聯。但春聯不,春聯必須承擔人們最最世俗的部分,不管你多么文藝,多么志在千里,此時此刻都需要拿出最家庭、最溫厚、最平凡的部分。父慈子孝夫妻和睦,一切照此日過下去,年宵恒久遠,一刻永流傳。
盼好,盼安定,盼喜樂,盼康健,盼五谷豐登年年得福。春聯不喜過于艱苦的人生體驗表達,它要的就是人世間簡單的幸福,滿滿的幸福,甚至是俗的幸福,比如著名的“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樓”。據統計,各朝各代春聯中,“福、康、祥、瑞、和、順”出現頻率最高。
春聯格式,綜合了漢字的音、形、意。它同時也囊括了書法的藝術,即使家家能寫毛筆字的年代,也會找臨近書法最好的人研墨開筆,好好一書。用紙也有講究,蔡省吾在《北京歲時記》記載,舊時聯紙多用順紅、梅紅、朱箋、擦油、土箋、木紅、萬年紅紙,內廷白宣鑲邊,廟宇黃紙。
民間沒那么多講究,只要喜氣洋洋的紅往大門上一站,門內門外,就都有了光彩。齊魯的農耕文化里,還有春聯的變通模式“春句”。一張小紅紙,四六字的句子,都是吉祥話。梨樹上貼一張“年年梨來”,棗樹上貼“年年棗滿”,就這么憨厚,就這么直白。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