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給你打電話你肯定不同意,所以我干脆就來跑一趟。”2月13日,66歲的金家嶺社區居民徐文英老人來到中韓邊防派出所,執意要邀請社區
民警李猛在大年三十這天上自己家去
吃餃子。從2004年剛畢業時的一個毛頭小子,到如今居民口中的“好管家”,10多年的社區民警工作,讓這個80后小伙子已經徹底和社區居民融為一家。
好多居民請他吃年夜飯 今年34歲的李猛是嶗山區中韓邊防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因為春節要在崗
值班,還要到社區巡邏,最近幾年李猛都在派出所過年,而社區里不少居民和徐文英老人一樣,都沒忘了李猛,這已經是李猛今年農歷年底接到的第80多個邀請了。
今年1月初,徐文英來到中韓邊防派出所給上小學的外孫辦理遷戶口手續,正巧趕上派出所的電腦系統升級無法聯網。白跑一趟的徐文英正要走,當班民警卻讓她留下材料,說第二天辦好了給她送上門。徐文英以為人家是在說客套話,就沒往心里去,誰知第二天上午,社區民警李猛就親自登門送到家里來了。
一年有300天泡在社區里 2004年,剛剛警校畢業的李猛被分配到金家嶺社區做社區民警,為了在較短時間內了解社區工作,盡快與群眾打成一片,他平日里不分早晚在社區里巡邏,每到節假日就上門為群眾服務。隨著與社區居民接觸越來越多,居民們還給李猛編了一首打油詩:“手拿手機小靈通,肩扛一杠一顆星,犯罪分子都怕他,群眾安居社會寧。”
“我們這個社區一共是961戶,2948人,主要是金家嶺村原來的村民,辛、馬、王、孫是四大姓。”2月12日,記者在中韓邊防派出所見到李猛,說起社區的基本情況,李猛如數家珍。派出所副教導員陳凱凱告訴記者,這10年來,家就住在市南區徐州路的李猛,差不多一年有300天泡在社區,平時一個星期也只能回家一兩次。
每家都有他的手機號碼 “警民是一家,有事您說話。”在金家嶺社區,家家戶戶的門背后都貼著一張印有李猛聯系電話的警民聯系卡。為什么不像別的地方那樣直接貼在樓道或者小區布告欄呢?面對記者的疑問,李猛解釋說,社區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很多,警民聯系卡貼在門里面,老人就能隨時查看電話號碼了。
在李猛的工作筆記中,金家嶺社區內老年人、殘疾人等住戶的情況都有詳細記錄,在走訪巡邏的同時,李猛都會專門幫助他們買米,買菜,打掃衛生……在執勤時,李猛還會隨身攜帶一個“便民百寶箱”,常備紗布、碘酒、改錐、電鉆等物品,滿足群眾不時之需。制作“安防撲克牌”、舉辦安防“納涼影院”、建立防止老人走失的“黃手環”信息庫……這些小事細節換來了居民的真心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