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政協會議上,市政協委員、社保局局長耿成亮提到了一個重磅利好消息:今年起農村居民也將享受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并將分為4種形式進行,新增了“巡護”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67家機構開展護理保險業務。
今年農村也將享“長護” “長護制度是我們青島首創的,正在逐步完善和推進中。”耿成亮介紹,自2012年7月起,青島在城鎮基本醫保制度框架內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將原先的社區“家庭病床”、老年護理院的“機構養老”、二級醫療機構的“專護”統一合并,納入“長護”保險保障,實行“社區巡護”“居家護理”“護理院護理”和“醫療專護”等多層次醫療護理方式,形成了家庭、社區、醫院三位一體、相互承接的護理服務體系,建立了醫療、養老、康復、護理(醫養康護)相結合的新型醫療護理模式,填補了國內失能、半失能人員醫療護理保障的制度空白。
“政策實施兩年多來,3萬多名參保患者享受了護理保險待遇,支出護理保險資金6億元,6000多名老人有尊嚴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旅程。”耿成亮說。2015年1月起,青島市社會醫療保險又將城鎮職工、城鎮居民、新農合“三險合一”,其中,“長護”保險覆蓋范圍首次擴大到了廣大農村失能人員。為適應農村失能人員的醫療護理需求,“長護”保險制度突出了“巡護”護理形式,由村衛生室為失能人員提供上門服務,“長護”保險制度實現了城鄉全覆蓋。
服務分4類,不設起付線 據耿成亮介紹,截至2013年年底,青島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46萬人,老年人口占全市戶籍人口的比例已達18.9%,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約27萬人。“‘4-2-1’家庭結構日益成為主體,傳統的家庭照護模式難以為繼,急需建立社會化的醫療照護體系。“而傳統的醫療保障模式下,基本醫療保險主要保障參保人住院治療、門診大病治療的費用。”耿成亮說,這對患慢性疾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如果選擇住院治療會有很大的經濟負擔和陪護壓力。
耿成亮介紹,為了滿足參保人不同的醫療護理需求,2015年1月1日起,本市還將長期醫療護理服務細分為專護、院護、家護、巡護四類。”耿成亮介紹,考慮到失能、半失能人員多數長期患病、年老體弱、家庭負擔較重的情況,護理保險不設立起付線。
但為了確保護理保險制度健康可持續,基于社會保險權利和義務對等的原則,對參保職工及一、二檔參保居民采取不同的待遇保障水平。據介紹,目前參保職工報銷比例為90%;一檔繳費成年居民、少年兒童和大學生報銷比例為80% ;二檔繳費成年居民只可申辦巡護,報銷比例為40%,如發生藥品、檢查檢驗等醫療費用,還可按照基本醫保門診大病、門診統籌有關規定報銷,年人均統籌支付300元~4000元。
護理服務至少8項內容 耿成亮告訴記者,此次關于長期醫療護理保險管理辦法中有不少細化的內容,其中提到護理服務的內容包括至少8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項目:一是定期巡診觀察病情,監測血壓血糖,根據醫囑執行口服注射及其他用給藥途徑。二是根據護理等級進行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特殊護理,嚴格規范消毒隔離設施,三是處置和護理尿管、胃管、造瘺管、等各種管道,指導并實施造瘺護理、吸痰護理、壓瘡預防和護理、換藥、膀胱沖洗,以及實施口腔護理、會陰沖洗、床上洗發、擦浴等一般專項護理。
此外還包括采集并送檢檢驗標本;對病情發生重大變化病人及時處理,必要時協助轉診;在護理評估基礎上,對病人進行營養指導、心理咨詢、社區康復治療及衛生宣教,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進行心理干預;對終末期病人進行臨終關懷。
“為保障醫療護理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目前青島對提供長期醫療服務的護理機構實行協議管理,只有具備醫療資質的機構才能進入。”耿成亮介紹,一是經衛生部門批準成立的醫療服務機構,二是經衛生、民政部門批準成立的具備醫療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和殘疾人托養機構才能核準進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67家機構開展護理保險業務。 文/本報記者 郭玉華 圖/本報記者 李雋輝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相關專題:
2015青島市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