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胖乎乎的肉身,葉子肥厚,一平方米能種上百株,即便一個月不澆水長勢依然很旺盛……大概從 2014年開始,這種小巧可愛的
多肉“萌寵”逐漸成為白領們盆栽的潮流,辦公桌、陽臺上總會擺上幾盆當做景觀。然而,早在4年前,
蘭陵縣就有一對夫妻開始大棚規模化種植多肉植物,尤其是從去年開始,每個月的
銷量都在2萬元以上,產品賣到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本地成功試種500多種多肉
9日,記者來到蘭陵縣城北王海濤的多肉種植大棚,和蔬菜、花卉大棚截然不同的是,里面種的植物都特別精致、嬌小。田埂里的培養土上,有的多肉植物像棕色石子,有的像酒杯口般大小的綠蓮……大棚里,這些嫩嫩綠綠、生機盎然的胖“肉肉”著實讓人開了眼界。一旁,王海濤和妻子徐廣麗正忙著扦插多肉。
說起多肉,王海濤最早是從他姐姐那引入的品種,“2004年,姐姐接觸到朋友大棚栽種的多肉,因為喜歡,她就跟著學。”王海濤說,當時多數人對多肉這種植物并不了解,市場銷量很小。2011年,他從姐姐那引進了一批,在蘭陵投資3萬元建了個高溫大棚,開始試種。“大棚栽培和盆栽有很大區別,在管理和技術方面都有嚴格要求,我看了很多專業書籍,也算掌握了些門道。”
王海濤說,多肉植物靠空氣中的水分就能維持所需的水量。怕澇,一澇就死。記得有一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差點讓他血本無歸。
玉蝶、屁股花、黑法師、姬玉露、小紅衣等等,每種多肉的來歷、脾性都各不相同,王海濤逐一克服了大棚種植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等現象,引入了500多種多肉植物并在本地培育成功。
一夜掀起“小肉”熱 夫妻看到了希望
成功培育了多肉,銷路卻成了問題。“2013年以前,臨沂多數市民對多肉并不感冒。”為了將自己辛辛苦苦培育的多肉賣出去,王海濤和妻子徐廣麗騎上自行車帶著多肉跑遍了魯南一帶的各個農村集市,當時對方只要給錢就賣!后來,王海濤又盯上了花卉市場,為了打動對方,“先供貨,對方賣了再回款。”王海濤就這樣跑了近3年的市場,撇去土地租賃費、大棚培養土的費用外,連本錢都賺不回來。
在以大棚蔬菜種植為主的蘭陵,不少親朋好友都勸王海濤放棄,改種大棚蔬菜一年兩三萬的收入不成問題。可是執拗的王海濤始終認為,他培育的多肉植物品種多、品相好,消費者總有一天會接受。
為了打開銷路,王海濤開始添加各類QQ群,宣傳他的多肉。妻子徐廣麗也沒閑著,網上開了家淘寶店。很快,體態嬌小,樣貌呆萌,品種繁多的多肉植物開始被市民接受,借著互聯網迅速擁有了大批“肉友”。“感覺就是一夜之間的事,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花卉銷售商主動聯系我,批量采購多肉。”這也讓王海濤夫婦看到了希望。
小小“萌寵”月銷售額2萬元
時刻關注網路銷售的王海濤發現,網友們開始淘“名肉”、曬“美肉”、送“肉禮”,“這個時候我在濟南的姐姐已經發展了七八個大棚,從國外引進了大批‘名肉’,經檢疫部門檢疫后成功實現了本地化栽植。”王海濤第一時間又從濟南引進了一批“名肉”,這些新品種根系更發達,顏色也更加鮮艷。把不同造型和色彩的優質多肉組合在一起,就成了眼下最熱銷、最文藝、最小清新的“肉肉組盆”了。
王海濤培育的多肉在市場上走俏的同時,一些菜農也專門過來考察,很快,他培育的多肉被引進到河東、沂南、平邑等地的大棚進行批量栽培。
現在,每天下午5點以前,王海濤夫婦要把來自全國各地采購的訂單多肉打包裝箱,通過快件發出去。“冬季是多肉的熱銷期,平均每個月的銷售額2萬元以上。”王海濤說,現在多肉市場銷售出現“井噴”,他銷售的多肉尚沒有精包裝,最貴的一棵也不過四五十元。下一步他準備雇人精包裝,提升多肉植物的觀賞性。
記者 車少遠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