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已青
一百多年前的青島,德國人發出來自遠東的問候,在新年到來之際,向遠方的親人郵寄明信片。一百多年之后,手機和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快捷而輕松。從郵寄信函、明信片到電子信件,從電報到視頻電話,一百多年來,郵電和通信的變革 ,仿佛是人類科技文明的一個縮影。
回顧青島的百年郵路,1893年是一個起點。清政府在膠澳總兵衙門后山的楊家村(今市北登州路一帶)設立了青島第一個近代通信機構——膠澳電報房,青島郵電邁出第一步。隨后,在臺東一路建立了電報房,即臺東郵電局的前身。2012年4月11日,臺東郵電局被拆除。前幾天,經過臺東,發現臺東郵電局原址正在施工,據報道,臺東郵電局附近將改建城市綜合體與城市廣場兩大地標性建筑。從歷史延續而來的臺東郵電局,不僅僅是一個地標的變革 ,也是百年青島變遷的見證。
1898年3月,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青島的郵電進入了德占時期的軌道。根據中德
郵政章程,雙方可在膠澳設置各自的郵政、電報機構。其后 ,德國先后組建了郵政、電報、電話等機構。位于廣西路和安徽路路口的膠澳帝國郵政局(安徽路5號),于1901年建成。這棟樓房自從誕生那一刻起,就成為青島郵政的樞紐和象征。在德國占領青島的17年中,除了代表司法公正的帝國高等法院外,只有膠澳帝國郵政局可以不受總督府的直接管轄。由此可見,郵政的獨特地位。
膠澳帝國郵政局是一座具有紅色外墻的德式建筑。在不同的年代,郵政通信的功能不變,一直是它的顯著特色。青島解放后,該建筑為青島市郵電局辦公營業大樓。2010年11月,由青島聯通公司出資修建成青島郵電博物館并正式對外開放,共有1000多件關于電信郵電的物件展出,這是山東省內首座郵電博物館,吸引了海內外的游客。
1914年,是青島的又一個轉折點。是年8月,日德青島之戰,壓迫著每一個在青島生活的人,郵電通訊受到影響。人們紛紛逃離青島。到了1914年9月份,青島成為與世隔絕的城市。衛禮賢在日記中寫道:“人都跑了,所以郵局里混亂不堪,尤其是涉及中國信件的寄送。每個人必須親自到郵局取信。”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在大窯溝和小鮑島一帶開發商業和居民區 。日本青島郵便所誕生了,這棟臉面略呈弧形的日本建筑,屹立在堂邑路和市場三路的路口,成為青島郵電的象征。因為靠近大窯溝,也被稱為大窯溝郵電局。這座郵局已于1984年被拆除改造。重新蓋起的這棟建筑,風格與老建筑完全不一樣,但建筑的使用功能仍是郵政和通信。上世紀80年代,這里的郵政業務非常繁忙,往國外發信件,與中國港臺地區通信和電話,別的郵電局不能辦,就到堂邑路郵電局辦理。堂邑路郵電局里面長途電話隔斷非常多,在電話還沒有進入家庭的時代,排隊打長途的人們,留下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2000年前后,半島都市報社在濰縣路上,我經常去堂邑路郵電局給全國各地的作者寄樣報 ,有時去堂邑路郵電局報刊亭子買文學期刊。
2014年夏天,經過堂邑路郵電局,感覺郵局的業務不再那么繁忙。市場三路的大臺階徹底消逝了,幾條高架橋凌空飛躍。長途電話的時代早已成為背影,膠州灣海底隧道都已經通車了,通信在4G 的網絡上四通八達,但反映青島一百多年來城市風貌的新老明信片 ,仍然在郵寄的路上。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