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艷教授在新疆庫車探訪一處絲路遺址。(本人提供)
長河落日,大漠孤煙。荒涼的戈壁灘,迎來了一個來自青島海邊的女子。沒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她來此處是為了尋夢,確切地說,是找尋以青島為源頭的
絲綢之路舊影。下洛陽,赴西安,奔蘭州,經庫車、霍爾果斯、烏魯木齊,獨自一人歷時12天行程萬里。
11月27日上午,青島理工大學內,整理完考察成果的朱艷教授,正計劃著下一次行程,她創立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所和法顯文化研究所也即將揭牌。青島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點,1600年前就因法顯在嶗山登陸成為海陸絲綢之路的交會處,在新的時期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朱艷教授說,這是她不遠萬里,尋找絲路歷史軌跡的主要原因。
勇氣,來自1600年前的法顯 8月7日,獨自一人從青島乘飛機出發,乘坐火車、汽車、當地的小三輪、在沒有道路的地方步行,行走在蘭州、庫車、霍爾果斯,行走在偏遠鄉村、荒郊野外、沙漠戈壁上。12天后安全返回,寫下16篇共近兩萬字的考察記錄。這就是青島理工大學朱艷教授創下的壯舉。
朱艷畢業于山大哲學系,教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所以重走絲綢之路,除了要尋找青島元素之外,還源于法顯和尚。朱艷說,就是1600年前,那個比唐僧玄奘到西天取經還早200多年的東晉高僧法顯。他65歲時由長安陸路西行,67歲翻越帕米爾高原,取道印度河流域,經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后到印度、尼泊爾,78歲時從獅子國(現斯里蘭卡)搭商船經海路返回,在青島嶗山(古青州長廣郡牢山)附近登陸,成為我國高僧到西方取經的第一人。法顯于公元400年從長安出發,公元413年在嶗山登陸(也有學者認為是399年出發,412年返回),也就是以嶗山登陸為標志,青島成為海陸絲綢之路的交會點。朱艷介紹說,正是在研究法顯的過程中,專家們認識到其對絲綢之路的實踐意義。
“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惟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這是法顯大師曾經走過的窮山惡水,也是令一眾網友戲稱為“中國最早最牛的背包客”的來源。正是這種為了理想,毅然遠行的精神,激勵著朱艷教授重走絲綢之路。
前行,計劃一群人最終一個人 說起青島,很多人想到的是建制這100多年來的青島,因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初始起航點,以及是連接陸海“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的觀點,在學術界還缺少廣泛的認識。重走絲綢之路,就是希望尋找青島與陸上絲綢之路的交往物證,希望尋找一段屬于青島的輝煌,朱艷教授這樣說。
為了這次遠征,朱艷準備了一年多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聯系有關專家。臨出發的兩三個月前,報名人數有20多人,大家準備以自駕的形式前往,不過正式出發前,大家都退卻了。有的因為時間不足,有的因為家事,但更多因為安全問題,到臨出發的前一天 ,唯一的一輛自駕游車輛也放棄了。朱教授毅然決定自己一個人去。
馬上訂好機票,重新聯系沿線的學者和朋友,8月7日早晨,朱艷拉著行李箱走進候機大廳,開始了一個人的自費絲路之行。十二天的時間里,她拉著裝有參考資料的沉重行李,每到一處便要到當地的博物館、相關遺址、檔案館進行參觀、記錄,與當地的朋友溝通交流。12天里總共寫了16篇考察記錄,有時每天只睡3個小時。
值得欣慰的是,朱艷教授的壯舉,得到了家人以及朋友的支持,她創立的法顯文化研究所、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所也即將揭牌成立。
精彩,發現從膠州登陸的使者 看青島,不要光看這一百多年的建制史,更要看她懷抱膠州灣、面朝大海那久遠厚重、豐富多彩的歷史,要看膠州、即墨、平度、黃島托起來的大青島,那個經過史前、踏遍春秋、輝煌過唐宋、困苦過近代、崛起在當今的偉大歷史。
朱艷教授說,早在四五千年前,以青島膠州三里河遺址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已經形成了一條從青島膠州灣經萊州過廟島群島傳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這一循海岸水行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
到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尋藥,該條海上絲路已經成熟。而以唐宋時期在膠州設置板橋鎮市舶司為標志,這條“東方海上絲路”達到鼎盛。當時高麗和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侶等為避開北方的匈奴、戰亂和艱辛的陸路,多借助成熟的東方海上絲路經青島膠州板橋鎮到達中國。而在沿途考察的途中,朱艷也特別注意收集這方面的資料。
在西安,朱艷到達了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興教寺塔,這里有關于盛唐時期從新羅(今朝鮮半島)來的高僧圓測大師的信息。據記載,圓測大師是新羅國王孫,三歲出家,唐初來中國。很多史料也都記載了當時的大唐和新羅、日本的密切聯系,新羅和日本在盛唐時期派遣遣唐使來中國多取海路,沿著東方海上絲路從膠東半島上岸,而圓測大師的弟子道證、太賢也都是新羅國人,他們也是從海路來中國的。
在西安的絲綢之路風情街,朱艷還看到了日本第一個遣隋使小野妹子和隋朝大臣裴世清宴會時的塑像。青島《膠州志》中記載,唐朝時板橋鎮附近有新羅村,大量的僑民在那里居住。而隋唐時期多次來中國的日本使者小野妹子、高僧園仁法師等也都從板橋鎮進入中國。就這些證據來看,當時的青島膠州板橋鎮是連接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
失落,蘭州講解員不知有東線 雖然是一個人去,但是在沿途朱艷也受到了朋友們的接待和支持。蘭州大學一位研究古敦煌與西部大開發的教授,給了她一堆關于絲綢之路的論文,重達20多斤,以至于回程時行李嚴重超重,讓她感受到沉甸甸的情義。
蘭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真是頗有淵源的。因為將“海、陸絲綢之路”連接起的法顯大師,就是在蘭州第一次“夏坐”(指佛教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廟里安居三個月進行修行的稱謂)。從法顯大師西去印度取經所經過的線路中也可以發現,當時他們走過的道路正好就是今天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的甘肅部分。
不過,在甘肅省博物館,朱教授卻在“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遭受了挫折。原來大廳里迎面就是一塊絲綢之路的圖版,介紹路上、草原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但是講解員在講解海上絲綢之路的時候,明顯只是說了南線海上絲路,根本沒有提東線的海上絲路,也沒有法顯在絲綢之路方面的內容介紹。
原來,解說員根本就不知道還有一條東方海上絲路。因為還有很多客人,朱教授也不好過多爭辯。看來,青島作為東線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港和樞紐城市,人們還知之甚少。
反思,絲路源頭要發揮新作用 過去是絲綢之路的發源地、途經地,現在就一定能成為新絲綢之路國家戰略中的城市嗎,過去的輝煌對于新時代有什么借鑒意義呢?朱艷教授表示,古代的絲綢之路具有歷史價值,也有當代啟示。比如說,當年法顯從長安出發,歷經30余國回國,不僅促進了不同文化的傳播,也為現代不同國家、不同價值觀國民的相處提供了典范。
而沿途的城市對絲綢之路的開發利用,對于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源頭的青島也有借鑒意義。比如說,西安修建了大唐西市項目,有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旅游文化展。進入絲綢之路風情街,旁邊的建筑就是按照絲綢之路途經的地區分別建成獨具風情和特色的中亞區、西亞區、南亞區、還有日韓的東亞區。每個區域都有著民族特色十分鮮明的企業或者商鋪在這里經營。可以說,一路走來,西安絲綢之路在現實中的運用和展示是最好的,對社會經濟、文化的提升作用也最高。西安關于陸上絲綢之路的開發給我們當了榜樣,可以讓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借鑒和學習。
此外,與沿線的城市相比,對于法顯及法顯文化的研究,青島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而沿線的多個城市,對法顯及法顯文化做了更多的了解和研究,甚至以此作為復興陸路絲綢之路的契機,振興當地文化和經濟。
朱教授說,一提起絲綢之路,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茫茫大沙漠,悠悠駝鈴聲的陸上絲綢之路。因為最初提出絲綢之路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他所說的“絲綢之路”就是專指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亞地區和中國的絲綢貿易商路。法國漢學家沙畹在上世紀50年代又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目前也已被學術界廣泛接受,但還沒對之進行權威性斷代界定,但是,中外很多學者對“海上絲綢之路”做了很多研究,其范疇正逐漸被寬泛化。
朱教授認為,絲綢之路是對中國與西亞、中亞、西方還有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政治、經濟、文化、貿易、宗教等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是在古老歷史遺跡和傳統基礎上的友好往來和發揚光大。
“溫故而知新”,對于人和城市都是如此。朱艷教授認為,對于打造絲綢之路雙向橋頭堡的青島來說,尋找過去的輝煌,尋找精神的力量,能夠作為借鑒,進而抓住歷史的機遇,更好地發揮新時期的作用,正是“風正好揚帆”的時候。
朱艷教授說,早在四五千年前,以青島膠州三里河遺址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已經形成了一條從青島膠州灣經萊州過廟島群島傳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這一循海岸水行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
講解員在講解海上絲綢之路的時候,明顯只是說了南線海上絲路,根本沒有提東線的海上絲路,也沒有法顯在絲綢之路方面的內容介紹。原來,解說員根本就不知道還有一條東方海上絲路。因為還有很多客人,朱教授也不好過多爭辯。看來,青島作為東線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港和樞紐城市,人們還知之甚少。記者 姜振海 實習生 丁慧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