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家這幾天天天看報紙,一直很關注
德國友好訪問團,我們想請德國友人幫忙尋找我們的‘德國家人’。”11月11日,本報讀者王永紅聯系到記者 ,稱她的爺爺王孝文曾跟隨德國工程師修建膠濟鐵路,后又跟隨另一名德國機械、電氣工程師克利本到棗莊生活,擔任其翻譯和廚師。直到1947年后克利本被遣返德國,他們失去聯絡。“我姑媽和克利本的女兒凱西一起長大,如果凱西健在,應是77歲。”王永紅說。得知這段故事后,德國友好訪問團團長Muller離青前欣然接下任務,并表示將成立聯盟將“青島記憶”傳遞出去。
爺爺曾當一德國人的翻譯 “我爺爺讀過私塾,語言天賦非常強,當時在鐵路上算賬,學習德語擔任翻譯。”王永紅說,膠濟鐵路修完之后,她的爺爺王孝文被介紹給了德國機械、電氣工程師克利本,跟隨他到了棗莊煤礦工作。當時,克利本擔任棗莊煤礦機械、電氣總工程師 。從上世紀20年代,王孝文就一直跟隨克利本一家一起生活。
王永紅介紹,她爺爺剛開始擔任翻譯,后來被克利本送到德國留學兩年,學習西餐。回國之后就一直跟著克利本一家住在克利本公寓,擔任他們的廚師和翻譯。克利本當時娶了一位中國太太,生了兩個孩子。“克利本公寓是德國建筑,當時在棗莊煤礦是獨一無二的。”王永紅說,等到1947年解放棗莊的時候,克利本被先后關押到徐州和南京。“調查之后中方發現克利本僅僅是一名普通工程師,就將他們一家人遣返回德國。”王永紅說,之后爺爺一家和克利本一家就失去了聯系。
姑媽的德國發小得77歲了 王永紅說,她的姑媽和克利本的女兒凱西從小一起長大,在姑媽的記憶中,凱西長得非常漂亮。“克利本喊我姑媽名字叫柳芭,如果德國朋友尋找的話,可以說我姑媽的名字。”王永紅說,他爺爺和克利本一家親如一家人。“我父親是在戰爭中從青島投奔我爺爺的,所以我父親和克利本一家人相處的時間僅有1年多。”
“我姑媽那里還有我爸爸和姑媽的合照,那個時候才十幾歲,如果凱西看到的話,肯定會一眼就認出來。”王永紅說,克利本一家回德國的時候,她的父親18歲,當時凱西10歲,凱西的弟弟6歲。“我父親今年85歲,如果凱西健在的話,應該是77歲。”王永紅說。
回德建德中友誼青島聯盟 “我很開心可以接受這個任務,回到德國之后將會幫助他們尋找。”德國友好訪問團11日晚乘坐飛機離開青島,團長Muller先生在臨行之前接下了這個任務。他希望王永紅的家人可以提供更加詳細的信息,包括當時克利本公寓的具體地址等,他們將竭盡全力來幫他們尋找凱西。
“我們回去之后會成立一個組織,叫德中友誼青島聯盟,我們將尋找更多的德國老兵后裔,向他們講述如今的青島是什么樣的,青島人是什么樣的。”Muller說,經過在青島的這次旅程,他們于10日晚上達成一致,成立這個民間組織,致力于服務中德友誼。
Muller對待此行用了三個“沒想到”來概括。“沒想到青島的老建筑保留得這么多,保留得這么好,我們合唱團一位工程師是專門做老建筑維修的,他帶著批判的眼光而來,卻被這種保護深深折服。”Muller說,“第二個‘沒想到’是,我們知道青島很美麗,但是沒有想到這么美麗,是一座現代化的美麗城市。最后一個‘沒想到’是,我們沒想到青島人和媒體這么熱情好客,看那段歷史看現在的城市,覺得青島人民都很友好。”
青島城市建設集團辦公室主任張金喆說,在行程中,德國朋友念念不忘的是在青島山上種下的“和平樹”和“友誼樹”。“他們說,傳遞和平和友誼是這番來青的目的,也代表著他們的心聲。”
記者 郝園園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