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的
鄂爾多斯,已是冬天般的寒冷。從2011年地產商王福金自殺,到2012年“豪車賤賣”傳聞,這座北方經濟重鎮經歷了樓市經濟泡沫、民間借貸危機之后經濟不景氣的情景。如今,鄂爾多斯這座城市熱錢散盡寒冬來臨,全民借貸造成了全民還債,“缺錢”和“還債”成為很多人生活難以擺脫的困擾,現金成為奢侈品,甚至出現“以物易物”現象,煙酒、車房、各種消費卡都成為“硬通貨”。
20多萬裝修款,換來一沓住宿券和餐券 趙剛是個小包工頭。今年年初的時候,他幫鄂爾多斯市一家酒店裝修。等到該結工錢的時候,對方卻表示沒有現金支付,并讓中間人來跟趙剛商量,能不能以住宿券和餐券抵工錢。
朋友告訴他,酒店老板確實缺錢,開酒店都是找人借的錢,等到酒店營業后資金才會慢慢回流,也要先還給欠債的大頭,所以現在只能以券抵債。看在朋友的面子上,趙剛也只好接受了這個辦法。
就這樣,趙剛拿到了這家酒店價值20多萬元的住宿券和餐券。趙剛很苦惱,拿到這么多消費券,不知道何時才能用完,現在每次只要有親戚朋友過來,他就負責招待住宿。
2010年一個地產商向民間借貸開發房產,王強也借出了10萬元,結果一年之后樓市崩盤,造好的房子賣不出去,借貸人紛紛上門討債,眼看著房產商的房子、車子都被其他債權人拿去抵債,自己因為金額比較小一直沒解決,王強急了:“沒錢也給點東西吧。”后來,對方給了他一張洗浴中心的10萬元消費卡,如今他只想著盡快把手頭這張10萬元的消費卡盡快刷完。
錢成稀缺品,以物抵債盛行 實際上,鄂爾多斯在經歷民間借貸危機之后 ,在“
后危機”時代,“缺錢”和“還債”成為很多人生活難以繞開的困擾。
在當地,一名曾經身家千萬的商人告訴記者,現在的鄂爾多斯錢是稀缺品,但是人們消費都不用錢。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大多數人手里有各種各樣的消費卡,吃飯有飯店卡、唱歌有KTV卡、洗澡有洗浴卡、住宿還有住宿券。“如果你手里沒幾張消費卡,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有過錢。”
全民借貸造成了全民還債,但在缺錢的現實下,以物抵債很是盛行:賣房子的用房子抵債,有車子的用車子抵債,開酒店的用房費抵債,開酒廠的用酒抵債……隨著這種抵賬方式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物易物的抵債市場,并且自成體系。
沒辦法,不接受就什么都沒有 東勝區一村民放貸人劉勝告訴記者,在2012年前,這種以物抵債的方式還是相對公平的,車子、房子都基本是市場價結算。但隨著抵債物品種類的增多,這套抵債機制開始形成另一套物價體系。相對于正常生活的物價體系 ,債務結算的物價則要明顯高出許多。比如各種消費卡,都是按照賬面金額結算,實際消費打折的話,估計也只有一半的價格。
面對這樣的“以物抵債”,很多債權人只能被動接受。“沒辦法,不接受的話就什么都沒有。”劉勝告訴記者,他們村子里的村民幾乎家家放貸,到現在為止還有八成村民的債務沒有討回來,能拿到一點實物抵債已經不錯了。對于民間流行的“以物抵債”的現象,當地官方其實早已知曉,并默認了這種解決方式。劉勝告訴記者,在他們村,盡管大多數村民的放貸沒有收回來,但是沒有人去“打非辦”報案。
—缺錢背后的思考——
—錢都去哪了?還會回來嗎? 曾因為“羊、煤、土、氣”而揚眉吐氣的鄂爾多斯,那么多的熱錢究竟到哪里去了?當地的普遍認識是,都化作當地的城市基礎建設和房地產投資了。
在如今的鄂爾多斯,最常見的是爛尾樓工程,一片片尚未完工的樓盤矗立著,見證著當初的房產開發熱潮。在房產泡沫破裂之后,大部分的資金化作了鋼筋水泥,沉睡到這些爛尾樓中。
還有另一個重要部分 ,則是化作了這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鄂爾多斯,有著完全能和一些一線城市相媲美的機場、道路等基礎設施,僅僅一個康巴什新區總投資就超過50億元。還有各種會展中心,大型廣場,藝術中心等都是美輪美奐,規模之壯觀令人震驚。
鄂爾多斯市委黨校副校長、經濟學副教授蘇永清在接受采訪時承認,鄂爾多斯在整個規劃上比較超前,對城市建設的投入相當大,導致每年的財政支出都非常巨大,欠下了巨額債務,前些年經濟狀況比較好的情況下問題不大,但現在面臨經濟困難時就出現了問題。
不過,蘇永清依然對鄂爾多斯抱有信心。“外界的報道很多都妖魔化了鄂爾多斯,現實情況并沒有那么糟糕。”在他看來,目前鄂爾多斯的GDP總量和增長速度依然是內蒙古第一,這個數據不會說謊。而且,鄂爾多斯花的錢都投入到了本地的建設之中,只是因為投資過于集中到房地產,而房產又陷入困境,才導致了暫時的困難。而目前政府正在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經濟也開始了復蘇。蘇永清認為,只有將路邊的爛尾樓復活,才能將被凍結的資金重新運轉起來,撬動冰山一角。在最近的一年里,當地政府也對房地產難點問題進行了集中攻堅。
輸血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還債。根據當地政府通報,今年1至10月份,鄂爾多斯全市凈化解債務98.9億元,政府依托借貸管理系統全力化解多角債務,目前50%以上的民間借貸得到了妥善解決。
據《新聞晨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