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斯傳 從2012年春節的“宰客門”,到安徽老人因遭遇旅游陷阱給海南省長寫投訴信,再到去年曝光海南旅游亂象,潛水拒絕交錢拍照將“受憋刑”等等,三亞旅游亂象一直被輿論關注,三亞官方也多次表態要大力整改。但是,國慶假期記者的體驗調查表明,這里的宰客亂象依舊猖獗。 媒體和輿論再次將關注的焦點對準三亞,不是像三亞某官員之前所說的“惡意攻擊三亞”,而實在是因為三亞儼然已成景點宰客的“典型代表”。面對“國際旅游島”被坊間評為“國際宰人島”,面對國內游客“去三亞不如去東南亞”的說法,我們的感覺不是幸災樂禍的快感,而是恨鐵不成鋼的心痛。
宰客問題在三亞依然是嚴重的,不誠信的行為體現在方方面面,并最終以出奇昂貴的價格呈現——除非官方對“宰客”的定義與公眾不同,依然堅持認為“價格過高”不是問題,只要明碼標價又有消費者簽字,就不算欺客宰客。
重視游客的體驗和感受,將游客的滿意視作比“吸金”數字更高的追求,這是“國際旅游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事實上,對于價格的高與低,理性的游客自有判斷,也不會無端苛責,關鍵是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并與良好的服務水平相匹配。在這一點上,三亞需要對比的對象,不是國內的同類景區而是國際的同類景區,資源得天獨厚且被冠以“國際”之名的三亞,應該立志成為國內景區的榜樣。
基于此,媒體的曝光也好,游客的投訴也罷,有關部門其實應該對此心懷感謝。這些“衣食父母”,不只是旅游市場秩序的真切體驗者,同時也是最終評判者;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是旅游市場良善秩序,最可依靠的重要建設力量。與游客站在一起,重視每一起投訴,宰客問題沒有治不好的可能;反過來,與金錢站在一起,滿足于“一次性買賣”,將投訴視為“惡意攻擊”,宰客問題更沒有治好的可能。治理宰客問題,與其說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如說是一個態度問題——頻發文件鮮少落實,不能代表某種真實態度,卻能真實代表某種態度。(作者系時評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