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藥店買藥,導購員總會一下子推薦好幾種不同名字卻成分相同的藥品,讓市民難以抉擇。走訪中,記者發現,成分相同,名字不同的“
一藥多名”現象不但令普通市民有些糊涂,就連一直從事臨床藥劑研究工作的藥劑師也不是太清楚。藥劑師建議,當市民買藥面臨多種同類藥難以抉擇時,最好買平時自己使用比較多的,因為對藥性更了解。其次,不要盲目偏信
貴藥就一定是好藥,便宜藥也許更適合自己。
日前,市民張女士因患感冒,來到澳門路上一家藥店想買銀翹傷風膠囊和散利痛,藥店導購員向張女士推薦了一款標價20元的復方金銀花顆粒,并推薦說,“這個藥和銀翹傷風膠囊的成分差不多,主要成分都是金銀花和連翹,你吃這個一樣的。”張女士拿起藥看了一下,發現兩種藥品的成分果然相同。而她要買的散利痛主要成分是對乙酰氨基酚,在貨架上,撲熱息痛片、必理通、百服嚀、散列通、泰諾林這些感冒藥都有對乙酰氨基酚成分,因為生產廠家、包裝盒不同,價錢也從幾元到二十幾元不等。“為什么成分相同的藥要叫這么多名字?價錢還差這么多?”張女士無奈地說道。
對此,記者走訪了市內幾個主要街路的藥店,發現雖然貨架上的藥品琳瑯滿目,但許多藥品的成分大同小異。在廣州南路一家大藥店,導購員一口氣向記者推薦了七八種健胃的藥,主要成分都是“丹參、甘草、山楂、當歸、白芍”。導購員告訴記者,“藥物成分一樣,藥效、藥理肯定差不多,只是生產廠家和商品名稱不同而已。”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藥品多為“一藥多名”,比如治療感冒、胃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類的。“一藥多名”最多的還是抗生素類藥物,藥品生產廠家多達幾十家。
而一名藥店的藥劑師周先生在接受采訪時也無奈地說:“我和藥劑打了多年交道,一些藥的商品名聽都沒聽說過,更別說是普通市民了。”他告訴記者 ,一種藥通常有3個名字,化學名、通用名、商品名。通用名和化學名是某種藥的標準名稱,由國家藥典和藥監部門根據藥品的化學成分統一規定;商品名則由生產廠家給藥品起的名稱,因生產廠家不同而不同。比如,撲熱息痛片、去痛片、四環素、土霉素這些“老藥”用的往往都是大家熟知的通用名,對乙酰氨基酚是化學名,而商品名多是“老藥”換“新裝”,必理通、百服嚀等就是這種。因為商品名不同,消費者買藥時常會一下買幾種不同商品名、但化學成分一樣的藥物混著吃,結果超劑量重復用藥導致健康受到危害 。臨床醫生現在也不敢隨便憑經驗用藥,一些藥物前一段時間叫這個名字,過幾天搖身一變成了另一個名字。
雖然“一藥多名”給大家造成諸多不便,但藥品生產廠家仍樂此不疲。周先生建議,當市民買藥面臨多種同類藥難以抉擇時,最好買平時自己使用比較多的,因為對藥性更了解。其次,不要盲目偏信貴藥就一定是好藥,便宜藥也許更適合自己。
記者 匡雅慧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