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州南路通往樺川支路的一處無名小路的路口設置了禁止左拐標志。
小區里的道路狹窄,停靠的車輛卻很多;上下班在家門口附近堵住了,眼睜睜地動不了……近日很多市民反映,隨著車輛激增,小區內行車狀況問題不斷,如今“微循環”成了一個選擇。9月17日,記者探訪發現,實現微循環的小區,雖然路兩邊停滿了車輛,交通卻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記者了解到,島城已經在20余個小區實行了微循環。怎么在小區里實行微循環?對此記者向交警部門進行了詳細打探。
17日中午,記者來到洪山坡小區,從一處無名小路來到了樺川支路上,只見路口掛著一個禁止左拐的標志。就在這條無名小路上,一側停滿了車,道路狹窄但交通還算通暢。記者走訪了樺川二路、樺川三路等道路,看到交通也還算通暢。
“以前情況可不是這樣,那時候‘疙瘩’到處都是。”居民張先生向記者介紹,以前馬路常被堵得死死的。經過3個月的適應后,小區內的堵車現象明顯減少,據交警介紹,堵車情況比之前減少了70%,并且以前經常發生的嚴重擁堵如今一月內也發生不了幾次。
家住市北區通山路華榮家園的張先生自從有車之后就一直在為停車問題而犯愁。就在今年6月中旬,附近實施了
交通微循環,通山路改為限時由南向北單向通行,在張先生看來,這是一個利好消息。設置為循環后,停車變得有秩序了,“實行微循環后,情況明顯好轉了,停車糾紛少了,能停車的地方也多了,現在就盼著警察能給設置車位。”
17日,記者還來到了南京路小學門前,這里也實現了微循環。記者看到,在靠近南京路的路口,高高掛著單行道的標志,車輛有序經過,路兩邊停著不少車輛,但并沒有嚴重影響通行。市南交警大隊巡邏疏導中隊副中隊長白玉介紹,八大湖小區與周邊的南京路、寧夏路、江西路等主干道相接,過境車流量非常大,特別是南京路與寧夏路路口地鐵施工后,借八大湖小區內部道路調流,使得整個小區車流量非常大,再加上小區本身停車需求巨大,而在南京路小學前,接送孩子上學時間,經常發生車輛對向行駛而無法會車的“頂牛”情況。這一區域的交通微循環,經過公示后在7月份正式實施。從目前情況來看,行車難的現象得到有效緩解。
小區微循環要走哪些程序? 記者從市交警支隊了解到,今年3月份交警部門公布了今年首批七處采取交通微循環的開放式小區,其中市南區2處、市北區4處、李滄區1處。交通微循環,通常情況下是由區域所在的交警中隊提出,或是大量小區居民向交警部門反映并提出需求,在掌握實際情況后,交警部門會開展實地調研,設計循環通行路線,并論證路線的可行性,在確定方案后向社會公示,設置交通標志牌、施劃交通標線,最終開始正式實施。需要指出的是,對小區進行微循環調整,交警部門都是要廣泛征求小區居民、業主委員會和居委會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
據介紹,經過近幾年的推行,市區目前已有20多個開放式小區實行交通微循環,這一模式在今后仍然將繼續推行,市民如果有需求或是好的建議,可以向交警部門反映。此外,在封閉小區方面,封閉小區的道路基本都不是市政道路,交警部門無權管轄,但居民、小區管理方如果有需求,交警部門也可以在微循環組織設計方面提供咨詢和指導。
記者手記
要想循環起來還需司機守規矩 記者在探訪時,看到有一些車輛逆行,有一些車主并不是小區居民,對情況不了解;也有一些則是明知逆行還想抄近路。“不要說中午,就是早晚高峰,也有些人不愿意按照規矩來,總想抄近路。”家住洪山坡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實行微循環的道路實際上就成為了單行線,有些居民需要繞行一段路才能回到家,這樣比以前會多耗時。居民們告訴記者,那些搗亂的車輛很容易就碰到“對頭”,在早晚高峰時段,會出現交通堵塞。
“從我們小區的情況來看,如果人們都遵守交通規則,即使車輛很多,也能夠緩緩通行,但不會徹底堵死。所以,希望所有從微循環道路上通行的司機,都能夠守規矩,不要因為一時著急堵了路,到頭來浪費的時間更多!”
此外,記者了解到,在交通高峰時段,有些并非小區居民的市民想要避開擁堵,也會選擇一些微循環的道路,“實際上微循環道路也會出現擁堵,只不過不會出現完全堵死的情況罷了。”采訪中有居民表示。
對此,交警部門工作人員也表示,開放式小區實行交通微循環能緩解目前的行車、停車之難,但這需要居民、途經調流區域車輛的大力配合,“必須按照規則進行,才能真正起作用。” 文/圖 記者 韓小偉 林剛 劉鵬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