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9月5日消息 八月十五舉家圍坐,吃團圓飯賞
中秋月是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習俗。在
青島有不少跟月亮有關的景致,也有很多適宜賞月的絕妙去處,在此列出并略加介紹,以供各位網友過中秋節(jié)時做參考。
神秘的會崎松月 1937年出版的《青島概況》第一次評選出了青島十景,“會崎松月”就名列其中。“會”作“會前”講,就是“匯泉”的別稱,太平山前古有會前村,即是“會”字的由來。“崎”是說匯泉角的形態(tài)很像鹿角之類的角狀物。所以“會崎”其實就是指夾在匯泉灣與太平灣之間的匯泉角。又因為匯泉角上密布黑松林,夜里在此岬角上賞月別有情趣,故得名“會崎松月”。但因歷史沿革的原因,匯泉角目前并不對外開放,所以現在的青島市民很少有人能欣賞到老青島十景中的這唯一烘托月景的景致。
詩意的魚山海月 進入新世紀后,青島市旅游局再次評選了青島十景,“魚山海月”成功躋身進入。小魚山初稱“衙門山”,后來此山腳下新修的道路以佛教名山魚山命名為魚山路,此山因而得名小魚山。小魚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為湛山寺講經所用,山上曾有僧舍。現如今,小魚山山頂建有三層八角挑檐式的覽潮閣,俯瞰匯泉灣內碧波粼粼,逢晴朗月夜,海月成一色的美景令人神往。小魚山作為公園是對游人開放的,不算高的票價也并非讓人不能接受,覽潮生情,海月成詩的“魚山海月”是青島人不能錯過的。
厚重的太清水月 嶗山山脈是青島的脊梁,峰巒疊嶂的嶗山自古有嶗山十二景之說,其中便有“太清水月”這一佳賞。嶗山是中國赫赫有名的道教名山,而太清宮又是嶗山一系列道教建筑中的集大成者,它始建于東漢時期,在一千多年后的元代成為全真派道觀,從而得到朝廷大力扶持,迅速奠定了歷史地位,后來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異》也從太清宮取材頗多,使之名聲更為廣播。因太清宮臨近大海,所以倒映之下的“水月”就顯得特別有仙氣,也成為嶗山諸景中少見的不以山為載體的景致,因為文化感厚重,所以很值得一看。
重生的膠河澄月 在遠離青島市區(qū)的膠州地區(qū),自明初永樂年間就有膠州古八景的典故,其中“膠河澄月”最為婉約柔美。《萊州府志》明確記載“水色如膠,故名膠河”,在今天的膠州市鋪集鎮(zhèn)一帶,膠河水尤其清澈,每至秋天都極適宜賞月,所以形成了“膠河澄月”一景,名聲大噪。前些年,因為不重視環(huán)境保護,導致膠河污染淤塞,而近些年來,有關部門花重金重整膠河風貌,建立了澄月湖風景區(qū),才得以使“膠河澄月”重放異彩。同時隨著交通狀況的改善,青島市區(qū)居民去膠州賞月也不再是難事,此景必將迎來新的生機。
除了以上四景,青島市適合賞月的地點多是太平山、信號山、嘉定山、北嶺山、煙墩山、老虎山等小山頭,而從青島灣一直沿海岸線向東至嶗山埡口一帶的,漸次鋪展開來的海灘,也因為開闊的視野,成為賞月的好去處。
文 孟祥龍
[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