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
紀念儀式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代表走進展廳,參觀《偉大貢獻——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專題展覽。
活動開始前,習近平等與參加儀式的抗戰老戰士和老同志、抗戰烈士親屬、為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遺屬代表親切會面。
今年2月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出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根據決定,每年這一天國家舉行紀念活動。
14聲禮炮象征14年抗戰歷程
敬獻花籃儀式上的“數字”有著深刻寓意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李宗遠介紹,這次敬獻花籃儀式上的精心安排和紀念館一些固定設施,有著深刻寓意,表達了中國人民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鄭重宣示。
【14個方陣、14聲禮炮、140面彩旗、14000只氣球】儀式現場有14個方陣,包括:抗戰老戰士、抗戰烈士家屬、國際友人遺屬方陣、嘉賓方陣、少數民族方陣、大中小學生方陣、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方陣、機關干部及各界群眾方陣以及140面彩旗方陣等;儀式上,鳴響了14聲禮炮;現場放飛14000只氣球,象征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歷程。
【3500羽和平鴿】現場放飛3500羽和平鴿,象征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付出傷亡3500萬軍民的沉痛代價,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56位少先隊員】位于抗戰紀念館前一級平臺兩側的56個少先隊員代表了56個民族,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決心。
【抗戰紀念館設施的數字寓意】抗戰紀念館兩側人行道各植有4棵銀杏樹,寓意8年全面抗戰。館前臺階兩側各植7棵油松,寓意七七事變發生地。主館臺階兩組,第一組8級,寓意8年全國抗戰;第二組14級,寓意14年抗戰歷程。
抗戰紀念館南面廣場上高14米、漢白玉基座的國旗桿,同樣象征著中華民族14年抗戰歷程。中軸線兩側各分布著7塊草坪,寓意七七全民族抗戰的爆發地已成為充滿和平的綠色原野和中國人民14年抗戰勝利結成的和平碩果。
臺灣追思抗戰英烈
馬英九3日主持相關祭祀活動 據新華社臺北9月3日電 86歲的楊廣老人3日在家人陪同下參加于此間舉行的“抗戰勝利紀念日研討會”。回憶起日軍侵華的可恥暴行,他依然十分憤怒,而對新華社記者談及抗戰勝利的那一天時,老人說那份喜悅自己從未忘記。
這一研討會由臺灣新中華兒女學會舉辦,會場內座無虛席,出席者中既有耄耋老者,也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會上,相關人士回顧了抗戰的歷史,并提出當前應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新黨主席郁慕明在研討會上表示,希望臺灣的年輕人站出來,呼吁當局正視、重視抗戰歷史。日本應汲取戰爭教訓,美國不應縱容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楊廣老人用濃重的四川鄉音對記者回憶說,他上初中時,日軍不時轟炸縣城,有一次派出9架飛機把整個縣城幾乎炸平。 “現在想起來,我還會掉眼淚。 ”老人說完還唱起了當年的抗戰歌曲。他告訴記者,日本宣布投降時,自己正在重慶部隊受訓,其后還領到了一筆“抗日戰爭勝利金”。
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3日主持相關祭祀活動時,現場播放了當年中國遠征軍入緬進行對日作戰的紀錄片。
紀念日為何定在昨天
1945年9月3日全國放假歡慶勝利 勝利紀念日并非突然設立,通過查閱歷史記者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簽署投降書,無條件投降,中國政府代表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確認。
這也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
第二天,也就是9月3日,為歡慶勝利,全國放假1天,懸旗3天,鳴放禮炮101響。其后,當時的國民政府便將每年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民主黨派“九三學社”也因紀念該日子而命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政務院曾將8月15日定為 “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經各界人士建議,政務院將紀念日改為9月3日。
這一認定,在1999年再一次得到確認。 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修訂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了“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中國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在這一天紀念抗戰勝利。
2014年2月,全國人大以立法形式,確定該紀念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湯重南對日本經濟、社會有多年研究,早在2004年,他就主張全國人大通過法定形式將每年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9月18日,日本從這一天開始侵略中國,作為 ‘國恥日’;中國開始全面抗戰的日子是7月7日。但是,9月3日更輝煌,更值得紀念?!睖啬蠌娬{說,這一天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后勝利的日子,中國確定這個日子是與世界接軌。法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