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易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點項目《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完成新一輪修訂,推出第3版。“微信”“失聯”“正能量”“吐槽”“拍磚”收入,“吊絲”“白富美”“超女”等落選 。其中,對“土豪”一詞的釋義為“富有錢財而缺少文化和正確價值觀的人”。 這一次修訂,對“土豪”的解釋引發爭議。有人為“土豪”抱不平,認為如此解釋帶有偏見;還有人從中讀出了酸味兒,認為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口沫橫飛背后,說明“土豪”一詞已在不少人心中占據一定位置,各種羨慕嫉妒恨,匯成了眼下的眾生喧嘩。不過在我看來,修訂后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對“土豪”的解釋并無不妥,而且還大有深意。
就“富有錢財”這一點來說,人們一般并無異議。“土豪”這個詞最早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是典型的貶義詞,其重新成為熱詞是拜網絡所賜,與“土豪金手機”等緊密聯系。“土豪”最大的特點正在于有錢,后來,一句“土豪,我們做朋友吧”風靡網絡。
爭議出現在“缺少文化和正確的價值觀”上。有人喜歡用反證法,指出某人既有錢有事業,又有文化,而且還搞慈善,而且人家就是“土豪”。這種貌似有理,但實際上已經犯了邏輯錯誤。誰說這樣的人是“土豪”?的確,在網絡傳播中,很多人被戴上了這樣一頂帽子,但人家自己真正認可嗎?而且,當這頂帽子滿天飛的時候,本身也已經說明了情況的混亂,已經需要規范了。也許,為了一個網絡語而大費周章,貌似有點小題大做,但別忘了,“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對語言的規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矯正社會風氣的作用。
對“土豪”重新的定義,是對拜金主義的一次反擊。雖然“土豪”一詞因調侃而生,但在傳播過程中大有登堂入室的態勢,戲謔的色彩越來越淡化,只剩下赤裸裸拜金。一些年輕人,特別是未成年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這種流行詞的影響,底線逐漸淪陷,價值觀受到侵蝕。當然,希望自己像“土豪”那樣有錢沒有錯,但當金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甚至連道德也被消解,那就值得警惕了。
此次對《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的修訂,也體現出對漢語本身的愛護。在去年,英國廣播公司就專門為“Tuhao(土豪)”一詞做了一檔節目。有網友覺得很歡樂,但事實上,這個詞與中國富人在國外的陋習緊密相連。當國人還在追捧時,國外投來的卻已經是鄙夷的目光。我們不需要為外國人的眼光而活,但不能在喧鬧中喪失恥感。同樣,“吊絲”一詞原本就是一種自輕自賤,為何人們使用起來還這般樂此不疲?漢語是一門古老的語言,的確需要不斷推陳出新,但仍然應該保持語言的美和尊嚴。《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正是最權威的工具書之一,此次修訂,對一些新詞或者重新釋義,或者棄而不選,想來也都體現了這一思維。
當然,很多流行的新詞都是從當下的社會土壤中生發出來,不應承擔所有的臟水。但別忘了那句話,“當洪水肆虐之時,每一滴水珠都不認為是自己的責任”,既然已經意識到某些詞語,對丑惡亂象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為何還不予以規范和矯正?所以,對于此番修訂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不妨少一點起哄式的嘲弄,多一點理解體諒,自會明白其中的良苦用心。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