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金彪 近日有媒體稱中國紅十字會將“備災倉庫進行商業出租,每年賺取90萬元”。紅會總會20日發表聲明,稱“備災倉庫”與企業的合作已于今年5月全面終止,未發現工作人員從中謀利。 紅會的解釋澄清了質疑,但事件留給我們的思考遠未結束。人們關注備災倉庫出租事件,首先是源于紅會的公益屬性,而通過出租倉庫來籌集善款,更像是企業的經營行為。混淆了公益和經營的界限,即便不涉及腐敗,也容易損傷
慈善組織的公信力。
現實中類似的“混搭”還有不少。在一些事業單位甚至執法部門,員工工資與行政事業性收費或罰款相掛鉤,湖北鄂州一物價局就因“罰款銳減”連續5個月未發工資。正是因為這種“混搭”的存在,群眾很容易對相關機構開展本職工作的動機產生質疑。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剝離慈善機構或相關職能部門“賴以生存”的經營活動,建立更加“單純”的資金渠道,該財政撥款的財政撥款,該公開募集的公開募集。這里面就存在一個“成本”核算的問題了,履行怎樣的職能、需要多少員工、花費多少錢,都得讓公眾看個清楚。畢竟,尊重公眾的知情權,也是幫助紅會等機構重樹公信力,更好地履行職能。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