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訊
勸酒文化也是一種傳統文化,但這種傳統文化里也存在諸多弊端,本來用以表達敬意的勸酒,常常會讓人飲酒過量,身體不適是輕的,有的甚至還會帶來嚴重后果。這不聊城市莘縣就曾發生一起飲酒致死事件,近日法院最終判決勸酒者各承擔5%責任,這也再次提醒大家勸酒禮到即可,不可過度。
事件回放:
偶遇朋友小聚,過量飲酒身亡 聊城莘縣的石某和韓某是生意上的朋友,去年11月19日下午,石某與韓某在莘縣張魯鎮李官木村相遇,于是相約一起喝酒。
石某點了四個菜,韓某從自己車上拿了白酒,兩人開始喝酒,喝了一個多小時后,韓某又喊來同村的王某三人一起喝。在石某已然喝醉的情況下,韓某和王某二人仍對其輪番勸酒,直至石某出現醉酒昏睡。二人見此欲離開,在酒店方催促下,韓某和王某一起將石某扶上車送回家。
被送回家之后,石某一直處于昏睡狀態,直至第二天中午。石某家人見無法將其叫醒,就將石某送往莘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入院診斷為低血糖癥、高血壓病、慢性支氣管炎。經該院搶救無效死亡。
法院判決:
共同飲酒者各擔5%責任 石某死后,其家人認為同時飲酒的韓某與王某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遂找到兩家要求賠償,三家因賠償問題發生糾紛。石某家人于是將兩人訴至法院。
莘縣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正常的成年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應負最高的注意義務,死者石某在自身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應預見到過量飲酒會對其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產生不利后果,因此石某對自己的死亡應負主要責任。
同時,韓某、王某作為與石某飲酒的同伴,在知石某已醉酒的情況下,仍強行勸酒致其醉至當場昏睡,主觀上二人存在疏忽大意,并未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把石某送到家后也未如實告知石某家人石某飲酒后的具體情況,導致第二天中午才送醫院搶救,延誤了治療時機,亦存在一定的過錯。于是判令韓某與王某各承擔5%的賠償責任,每人各賠償石某家人14000余元。
法官提醒:
“敬酒”雖好,可不能貪杯 因飲酒過度致人傷亡的案件,教訓著實令人痛心不已。“小酌怡興,大飲傷身”,法律部門勸告大家要以理性審視歷史悠久的“勸酒文化”,“敬酒”雖好,也不能貪杯。承辦本案的莘縣人民法院法官孔德冉特別提醒群眾,在社交場合中對長輩、賓客勸酒或敬酒是一種傳統禮節,適度地勸酒、敬酒無可厚非,但要注意適可而止。過度了就有可能為此承擔法律責任。《侵權責任法》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民法通則》也規定,公民由于過錯(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當然,勸酒者應當負多大的責任,應當視其勸酒的程度與履行義務的程度來確定。孔德冉說,勸酒者應意識到被勸飲酒者飲酒過量會導致身體受傷甚至死亡,明知他人已無力承受,仍過度向他人勸酒,就構成民法中常說的過錯。孔德冉還特別指出,如果采用暴力手段強行讓他人喝酒的,還有可能承擔故意傷害的刑事責任。另外如果醉酒者在回家途中發生事故,如酒后駕車發生交通事故,酒后回家途中發生溺亡等情況,共同飲酒者也需適當擔責。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