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唐麗麗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從小便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作為一名
留守孩子,成熟、能干、懂事、優秀成了廖秋倩的標簽。
寒窗苦讀十余載,廖秋倩順利考上
大學。雖然父母在她的成長中“缺席”,但這卻成為她努力上進的動力,她以優秀的成績來報答父母。由于沒有房子,即使父母回家也不能住在一起,這是廖秋倩最介懷的地方。“我要靠自己的努力,蓋上
新房子,照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廖秋倩說出了內心期盼已久的
心愿。
祖孫三人,住在三間土房里 22日中午,幾經輾轉,記者終于找到了羅莊區褚墩鎮廖屯村廖秋倩的家,一排空心磚壘砌的院墻,三間低矮的土坯房,簡陋的房屋與周圍的水泥大平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爺,家里收拾得真干凈。”“這都是秋倩打掃的,只要她在家,家務活不讓俺們老兩口動手。”雖說庭院和房屋地板是土制的,家里也不見值錢的家具和家電,但整潔的環境,還是讓記者感覺到了這個家庭的溫馨。
廖友光今年 69歲了,說起孫女廖秋倩,他滿是皺紋的臉上寫滿了愧疚。“孩子的父母很早就出去打工了,她一直跟俺們老兩口生活。這孩子懂事、能干,沒讓我們操過心。”廖友光說,放學回家的廖秋倩,一寫完作業就幫他們干家務。由于家庭條件不寬裕,平時生活艱苦,即使高考期間也沒給孩子做頓好吃的。
“這孩子命苦,父母不在身邊,跟俺們也沒享福。”廖友光嘆息道,但最令他欣慰的是孫女的高考成績不錯,給他們一家子爭了光。“在家里干活多,沒影響她的學習,這就好啊,我心里好受些……”廖友光說。
父母眼中“女兒很優秀、懂事” 在每個人的故事里,最重要的角色莫過于自己的父母,對于18歲的廖秋倩來說,她有世界上最愛她的父母。然而,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廖秋倩的父母早在她上初中時就離開老家,去河南打工。“他們每年回家一兩次,小的時候父母不在身邊沒感覺怎樣,越長大越想父母,實在想了就打電話……”聊起父母,廖秋倩難忍淚水,泣不成聲。她坦言,對父母的思念里,更多的是一份掛念。父親廖階祥因為腰有老傷,現在不能干重活,但為了讓一家人生活得好些,他不得不拖著病痛的身體與母親一起在外打拼。
雖然廖秋倩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但對她的關愛并不少。這些年,母親時常給她打電話,即使是一件小事,母親都要叮囑好幾次,總怕她在家不聽爺爺奶奶的話,或是出什么意外。
“高考前父母回來一次,填報志愿時又回來一次,下次回家就得過年了。今年他們回來的次數最多。”父母的每次回家,廖秋倩都記得很清楚,她始終認為父母雖人在外地,但他們的愛就在身邊。
廖秋倩說,填報志愿時,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對填報哪所學校不清楚,但為了能幫上忙,他們回家四處打聽詢問。他們常說,只要好好學習成績好,他們再苦再累也值得。
正是父母對廖秋倩的鼓勵,讓她即使沒有父母在身邊也沒有“走岔路”,沒有讓父母親的“缺席”成為放任自己的借口,反而更加自律。
給父母蓋上新房,一家人住在一起 18歲的廖秋倩今年取得了671分的好成績,并報考北京郵電大學。“家人的愿望是我能考上大學,成績出來后第一時間打電話告訴了媽媽,她很高興。”廖秋倩告訴記者,她的成績在羅莊區名列第八,而這個成績的取得是對她刻苦努力的回報。
生活的不如意有太多,而她學會了笑對生活。“不管有多困難,我也會完成學業。雖然說讀書不是唯一的一條出路,但是我相信我只有讀書才能找到出路、才能圓夢。”廖秋倩說。
此次,廖秋倩報考的是北京郵電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別人都說大學要好好地玩,來慰藉高中三年的單調和忙碌,但是我玩不起。”廖秋倩告訴記者,她有她的責任和壓力,進入大學,要一邊讀書一邊做兼職,減輕父母的負擔。
“現在我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哥哥也已經成家,每次爸媽回來住哥哥家,我去就住不下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靠自己的努力,給父母蓋上新房子,一家人能住在一起,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廖秋倩說,未來怎么樣,她不知道,但是她對未來充滿著期待,完成自己的一個個人生夢想,再蓋一座新房子,照顧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