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溫江樺 6月29日,一艘貨船在夜明珠碼頭裝運大米的過程中,不少大米散落在了地上,20余只麻雀在此搶食大米后相繼死亡。事發后,湖北省宜昌市政府、公安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高度重視,經過對該船裝運的4批大米進行取樣抽檢化驗,確認大米并無問題。技術人員分析說,它們可能是搶食大米過多導致撐死,也可能是在其他地區食入不健康物品后,恰好在此搶食大米時出現死亡。 很多人據生活經驗分析,吃千家飯的麻雀豈能被大米撐死?進而推論:大米肯定有問題。早有人指出,既然抽檢了大米,為何不解剖麻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麻雀是否被撐死,不能用“可能”來下結論,否則會有損科學的嚴謹、政府的公信。說實話,官方的技術人員還是心太急,太急于維護官方“大米無任何問題”的“權威”。
當然,不是說麻雀不能被撐死,“鳥為食亡”還是有著一定的概率。不過,大米是否有毒、麻雀是否撐死,還有待進一步查證;據此指責相關政府部門、技術人員,也須慎重。在此,應該反思,為何一個十分常規的官方辟謠事件,卻被解讀成一個“烏龍”呢?當然,這與技術人員不慎重的推論有關。但是,歸根結底,這與當地的應對模式、思維方式,也有著非常大的關系。
麻雀不正當死亡,當地政府迅速承擔起檢驗、辟謠的職責,值得鼓勵。但是應該想到,此時官方匆忙介入、并抽檢化驗,對“結論發布”非常不利。其首要原因是,目前輿論環境對官方發布的信任度不高,官方“大米并無問題”的結論難以打消人們的習慣性質疑。那么,對于當地政府而言,尤其是在處理有關公共安全事件之時,就應該及時引入第三方力量,以免讓人懷疑在“自說自話”,例如將抽檢化驗交給社會機構,邀請媒體、市民全程監督等等。
如同云南省處理“躲貓貓”事件,為打消質疑,成立了網民各界人士調查委員會。這是一種政府非常必要的避嫌措施。說到底,“麻雀撐死”事件再一次暴露出某些地方政府應對公共事件能力的缺陷——倉促上陣、漏洞百出。其實,美國的經驗可借鑒。在美國,辟謠主體區分得非常明確:政府辟政府的謠言,科學機構辟科學的謠言,行業協會辟行業產品和企業的謠言。其好處是各有權威性。看看這次“麻雀撐死”事件,麻雀是否會撐死,交給科研機構研究就好,當地政府何必做出推論,節外生枝呢?(作者系時評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