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冰潔 近日,成都一女考生向原(化名)想填報醫科大學,實現當一名臨床醫生的立志。但遭到父親反對,他以醫生職業“苦、累,收入低,風險大”為由,“堅決不準報醫學,不然就不給學費,不認你這個女兒,打斷你的腿……”這些話,令向原痛苦不已,想買安眠丸輕生,幸好被醫生識破,并以“現身說法”勸向原不要當醫生。向原向華西醫院心內科楊慶發微博求救。最終父親讓步。 作為一名臨床醫務人員,看到這條新聞,頓時覺得心里非常難受,不只是奇怪醫生反對考生
學醫,也不只是難過家長不愿意子女學醫,而是奇怪大家明知道醫生很辛苦有時很冤枉,待遇低,卻不從內心改變對醫生的看法,體諒醫生,而是迫不及待地逃離。
正如向原的父親所列舉出的那一堆反對學醫的理由一樣,當下醫生工作真辛苦。醫生實行三班倒,忙碌又辛苦,放假也不能休息,工作和生活節奏與正常的8小時上班族合不上拍,時常老公上班我下班——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之后倒頭就睡,丈夫回家要做家務,還不能吵醒我。常常老公上班去以后,我自個兒起床,熱冷飯冷菜吃。一家人難得合上時間節拍一起吃頓飯,對老公、孩子照顧不周,心理感到虧欠。
當下醫療資源供遠小于求,醫院人滿為患,醫生工作量非常大,但對每個患者都必須用心,萬一漏診、誤診,患者既要“吃人虧”,又要“吃錢虧”,醫生在同行面前抬不起頭,尤其發生醫療糾紛,很鬧心,醫生的名譽毀了,從此很難吃得開,所以,經常連喝水都顧不上,上廁所都是小跑。這就是醫生的付出。
對當下的醫患關系到底怎么處理?集體不學醫就能解決問題嗎?總體而言,當下醫患關系還沒有糟糕到集體不要學醫的地步。不論是就全國而言,還是就某一所醫院而言,相對于千千萬萬康復出院的病人而言,發生極端事件的比例微乎其微。面對子女學醫,百般阻撓,不僅放大醫患關系的痛感,還人為夸大醫生的處境,把學醫想成
上刀山、下火海,注定九死一生,令人情何以堪?難道以后的人都不生病了嗎?不要醫生了嗎?(作者系醫生)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