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世園會的植物館里,既有來自非洲肯尼亞的沙漠玫瑰,又有來自熱帶雨林的雞蛋花。游客們可能會覺得奇怪,品性不同對濕度土壤要求不同的植物,如何能夠和諧共存。植物館園林管理人員解釋,他們用配方土為“落戶”在這里的植物,打造了一個舒適的“微環境”。 記者 王曉雨
植物三年不需施肥
植物下面是深色的土壤,摸上去濕濕的,游客可能只看到地面上的土壤,卻很難想象到,為了保證地面上這些植物的生長,土壤底下還有其他的內容物。 “植物館里使用的土壤全部是配方土,整個地下部分分為多層,最底下是陶粒,作為整個結構的瀝水層,然后鋪上土工布,上面填充普通的土壤,最后再鋪上配方土。 ”管理人員郝曉哲介紹說,這些配方土里本身就有養料,植物三年不需要再施肥。
12種花草安家高墻
在植物館里,不僅每一寸石頭上都披著絨絨的苔蘚外衣,仙人掌區背后的高墻上,同樣也種滿了植物。 “這是我們的綠植墻,墻體里面有種植槽,我們放進去種植袋,工作人員搭了腳手架,一層層種上去。 ”郝曉哲說,按照高度、濕度、溫度不同,這個綠植墻上種植有11到12種不同的植物。
“上面的溫度其實非常高,現在室溫大概是20℃,但在綠植墻的最上層,溫度可以達到30℃,當時搭建的時候非常辛苦。 ”除了溫度濕度外,植物對土壤酸堿性的要求也不同。據了解,植物館三個場館配方土的配方各自不同,竹藝館的竹子們使用一個配方,溫帶區則分為多肉類和棕櫚類兩個配方,暖溫帶還有另一個配方,這些不同的配方,都為不同植物創造了不一樣的生活環境。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2014青島世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