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國勝 宋昊陽 滴滴、快的"打車軟件大戰"剛剛落下帷幕,另一類功能相似的"拼車軟件"又在一夜間崛起。近日,多款手機拼車軟件風行網絡,引起私家車主和市民的極大興趣,特別是端午假期,更是引發了拼車熱。但拼車的背后,仍然有人身安全、非法營運嫌疑、車資糾紛等一系列問題。
現象——
司機掙油費,乘客圖省錢
"端午節期間,下雨不好打車,我就用了用剛下載的拼車軟件,沒想到真有聯系我拼車的,從濰坊學院到泰華只要了10塊錢,比出租車要便宜一些。"家住濰大花園的陳菲菲女士說,來聯系她的是一名20多歲的小伙子,車號和司機信息在"愛拼車"軟件里都有登記,因此她就放心地坐上了對方的車。"大約8公里的路程,打車需要15塊錢左右,對方要了10塊錢,由于天氣和路況都不好,感覺10塊錢還算比較便宜的了。"陳菲菲說。
"第一次用這個軟件,拼車成功的話還是能把當天的油費掙出來。"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的徐先生說,由于他經常開車外出跑業務,因此每個月的油費就要上千元。前不久,徐先生在手機上看到了"愛拼車"這一類的拼車軟件,因此他抱著試試的想法下載并注冊,后來他便"愛"上了這個軟件。"有時候一天好幾個要求拼車的,有時候幾天才有一個,反正要出門,有合適的就拉著。"徐先生說。
6月4日,記者下載了"愛拼車"和"拼車"軟件,在"愛拼車"以乘客身份注冊登錄后,記者看到,周圍一共有23位車主發布了拼車信息,上面有車主姓氏以及車牌的首尾號碼。如果以司機身份注冊,則需要車主的駕駛證、行駛證等信息認證。
擔憂——
人身安全等權益難保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人其實很認同拼車模式,認為這能帶來很大的便利,但阻礙他們參與到拼車行動中去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擔心行車安全難以保障等拼車過程容易產生糾紛的問題。
"萬一拼車過程中出現了交通事故,那么該如何賠償呢?"市民李女士擔心地說,畢竟對拼車司機的駕車技術并不了解,一旦出現事故,保險公司是否會賠付,賠付多少也是個未知數。
據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濰坊分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如果乘客使用拼車軟件乘坐私家車主的非營運車輛,保險公司將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按照車上成員險的賠償標準,對乘客予以1萬元到20萬元不等的賠償。山東王楊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建華表示,如果在拼車過程中出現交通意外,造成人員傷亡的,一般來說駕駛員應承擔賠償責任,同時由于拼車乘客與駕駛員之間是共同受益的,相互之間也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
除此之外,部分乘客還擔心中途線路變更帶來的車資糾紛等問題。而對司機來說,他們也擔心乘客預約后不赴約、自身的隱私信息泄露等因素。
運管部門——
拼車涉及非法營運
對于拼車軟件的合法性,不少市民表示了擔心。"拼車后接受他人支付的錢款,會不會被執法部門當作‘開黑車’、甚至被處罰?"私家車主趙女士表示,為了緩解交通壓力、鼓勵拼車,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出臺政策對拼車行為予以保障和規范,讓拼車雙方都有法可依。
為此,記者采訪了濰坊市運管處出租科。工作人員表示,拼車軟件同打車軟件一樣,目前還不能確定其性質,在監管上也還存在一些爭議與困難。與出租車不同,因為出租車有營運證,經過乘客同意,是可以拼車的,但如果是私家車主使用拼車軟件進行經營活動,就有點類似于"黑出租",會涉及非法營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