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晏揚 很多高校在在職研究生培養上搞“寬進寬出”,甚至只顧收錢而疏于培養和管理,縱容和助長了“混文憑”的風氣。因此,唯有對在職研究生培養實行“
嚴進嚴出”,建立和完善培養質量的評價體系,才能擠出在職研究生學位中的水分,逐步遏制“花錢買文憑”這一丑陋現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日前印發《關于2014年招收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16年起,不再組織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全國聯考,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的招生工作 ,將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納入國家招生計劃和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 。(6月19日《京華時報》)
毋庸諱言,目前在職研究生管理問題多多,久遭社會詬病。確有一些人抱著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目的就讀在職研究生,同時確有不少人讀在職研究生只是為了混一張文憑。而很多高校在在職研究生培養上搞“寬進寬出”,甚至只顧收錢而疏于培養和管理 ,則進一步縱容和助長了“混文憑”的風氣。直白點講,有些在職研究生已經異化為直截了當的“花錢買文憑”,對于這種公開的潛規則 ,無論高校還是讀研者都毫無羞愧之感,反而因“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而皆大歡喜。
這一現象的危害性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斯文掃地,敗壞了大學精神,敗壞了高等教育的聲譽;二是導致文憑注水和學位注水,進而導致文憑和學位貶值;三是對全日制研究生有失公平,進而制造了一種教育不公和社會不公。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在職研究生都是公務員甚至官員,他們既不耽誤在各自崗位上“奮發向上”,又能輕松拿到研究生學位作為“奮發向上”的敲門磚,官照做,文憑照拿,兩邊通吃,魚與熊掌兼得。正如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曾經感嘆的那樣:“許多在校生十年寒窗苦讀才拿到博士學位,但一些黨政干部憑借手中的權力,也不來上課,稀里糊涂就混到文憑,這很不公平。”
鑒于在職研究生制度弊端叢生,改革已是大勢所趨。怎么改?從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下發的通知看,首先應致力于嚴格把好“入口關”。以前在職研究生入學實行全國聯考,這種考試獨立于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之外,相當于單獨考試、單獨招生,考試內容較為容易,招生條件較為寬松,即所謂的“寬進”。今后,全國聯考將取消,在職研究生入學考試將與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并軌”,招生上也實現“并軌”。這樣,在職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難度將會提高 ,招生條件將較為嚴格,與全日制研究生一視同仁。
顯然,嚴格把好“入口關”,是保證在職研究生培養質量、防止“花錢買文憑”的必要手段和有力措施。雖然很多國家的研究生培養實行“寬進嚴出”,但基于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寬進”往往意味著“寬出”——在職研究生交了錢、入了學,有多少高校會撕破臉皮不讓他畢業呢?因此,對在職研究生實行“嚴進”,是符合中國教育國情的務實選擇。
當然,除了“嚴進”還要“嚴出”,既要嚴格把好在職研究生的“入口關”,更要把好“出口關”。把好“出口關”的責任主要由各個高校來承擔,但某些高校的道德自律同樣是靠不住的。不難想象,或許有一些高校看在在職研究生交了錢的份上,甚至看在有些在職研究生是一方大員的份上,放松“出口關”,為一些不合格的在職研究生畢業大開綠燈。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在職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評價體系,并根據評價結果對高校獎優懲劣,從而倒逼各個高校切實肩負起嚴把“出口關”的責任 ,這是在職研究生制度改革的重點,也是這項改革的難點。
唯有實行“嚴進嚴出”,才能擠出在職研究生學位中的水分,逐步遏制“花錢買文憑”這一丑陋現象。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