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把中國當成秘密監聽的主要目標除竊聽中國領導人還監控大學和企業 斯諾登曝光的證據證明:中國是美國非法竊聽的主要目標之一,竊聽范圍涵蓋國家領導人、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等。
斯諾登向德國《明鏡》周刊提供的文件表明:美國針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網絡進攻,并把中國領導人和華為公司列為目標。攻擊的目標包括商務部 、外交部 、銀行和電信公司等。《明鏡》周刊稱,美國的監控目標還包括數位中國前任國家領導人和多個政府部門及銀行。
中國的政府機構是美國竊聽的重點關照對象。白宮的一位外交政策助理也曾透露,美國曾在1990年8月落成的中國駐澳大利亞新使館的每間辦公室的混凝土墻里埋設了光纖竊聽器,這種細細的玻璃絲在全面安全檢查中沒有被發現。直到這件事在前些時候被泄露給《悉尼先驅晨報》和其他新聞媒體后,才引起中國的警覺。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旗下設有一個“獲取特定情報行動辦公室”,1997年以來通過網絡攻擊行動獲得包括有關中國情報在內的多項重要情報。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已被曝光的一份美國2010年的“監聽世界地圖”包含了世界90個國家的監控點,中國作為美國在東亞的首要監聽對象,北京 、上海、成都、香港及臺北等城市,均在美國國家安全局重點監控目錄之下。從2009年開始,美國國家安全局就開始入侵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電腦和網絡系統,中國大陸和香港已有數百個目標受到監視。在香港的目標中,多數是大學、政府官員、商人和學生。
《南華早報》援引斯諾登的話說:“美國國家安全局無所不用其極,利用非法侵入中國主要電信公司等手段,竊取用戶的手機數據。”
《南華早報》稱斯諾登爆料:美國國家安全局還對中國頂尖高等學府清華大學的主干網絡發起大規模的黑客攻擊。其中2013年1月的一次攻擊中,至少63部電腦和服務器被黑。報道指出,中國六大骨干網之一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就設在清華大學,“清華的主干網絡被黑,意味著數百萬中國公民的網絡數據可能失竊”。
《南華早報》公布的對斯諾登的采訪說,美國政府正大規模入侵中國的主要電信公司,以獲取數以百萬計短信內容。斯諾登表示,美國監控遠不止這些,“美國國家安全局做各種事情,諸如入侵中國移動電話公司,以竊取你們所有的短信數據。”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曾與加密技術公司美國安全服務商RSA 達成了1000萬美元的協議,聯合在加密算法中加入漏洞后門,旨在削弱軟件加密標準,輔助相關機構RSA 開展大規模監控程序。RSA的中國客戶包括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以及電信設備商華為和家電制造商海爾等。
美國《華盛頓郵報》依據斯諾登提供的多份機密文件爆料說 ,在2012年5月之前的一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未經授權收集、存儲、獲取或分發受法律保護的通信信息多達2776次。其中2012年第一季度的非法操作次數增加尤其明顯。報告說 ,原因可能在于2012年農歷春節期間美國國家安全局非法監聽訪美的中國公民大量通話信息。
連網絡游戲都成為了美國獲取情報的渠道,英國《衛報》和《紐約時報》公布了美國著名新聞調查機構“為了人民”的文件,名為“對恐怖分子利用游戲和虛擬環境的研究”。該文件顯示,美英兩國的情報人員假扮“玩家”,曾滲透入網絡游戲《魔獸世界》、《第二生命》中,收集真正電腦游戲玩家的記錄,監視游戲玩家。而實際上,這兩款游戲的中國玩家最多。
針對中國的監控無孔不入:據媒體報道,斯諾登披露了一批機密文件,這些文件顯示,騰訊聊天軟件QQ 和中國移動的移動即時通訊應用飛信竟然也在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視范圍之內。
美國《外交雜志》說,美國一直就網絡攻擊問題施壓中國之時,卻從不提及美方大范圍攻擊中國網絡的情況。而在中方指出美方動作時,面對媒體的求證,美國政府始終拒絕公開置評。
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紐約時報》網站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尤其花大力氣監控全球第二大通信設備供應商華為公司。2009年初,該局啟動了一項針對華為的大規模行動。華為被視為美國思科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個特別小組成功滲透進了華為公司的計算機網絡,并復制了超過1400個客戶的資料和工程師使用的內部培訓文件。
報道稱,該局人員不但竊取了華為的電子郵件存檔,還獲得了個別華為產品的源代碼。美國國家安全局滲入華為的深圳總部 ,因為該公司通過總部處理每個員工的郵件往來,所以美國人從2009年1月起就讀取了該公司很大一部分員工的電子郵件——包括公司高管的郵件。
美國情報部門說 ,如果了解了該公司如何運行,那么未來將會得到回報。迄今為止,網絡結構由西方主宰,但中國人將努力使西方的公司變得“更不重要”。那樣的話,迄今由美國公司主導的互聯網技術標準將被打破,中國將逐步控制網絡中的信息流。
美國《 紐約時報》網站3月22日稱,長期以來,美國官員一直將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公司視為安全威脅,竭力阻撓該公司在美國達成商業協議,擔心它會在自己的設備中植入“后門”以便讓中國軍方或北京支持的黑客竊取企業和政府機密。不過,機密文件表明,美國國家安全局正直接向華為的網絡植入自己的“后門”。
《紐約時報》報道指出,美國國家安全局對中國的情報活動并不僅僅局限于華為。根據2013年4月斯諾登曝光的文件,去年,美國國家安全局入侵了中國兩家大型移動通信網絡,從而得以追蹤具有戰略重要性的中國軍方部門。
美國秘密監聽不擇手段微軟“賣身”情報機構用戶信息如同“裸奔” “棱鏡”等項目的披露,凸現了美國在互聯網時代監聽項目多、投入大、范圍廣、時間長 ,情報機構、政府和私營企業間在監控上“無縫合作”,其大數據處理能力使得網絡監聽的廣度和深度極大拓展。
1.項目之多、投入之大、范圍之廣、時間之長,無不是世界之最。
美國情報機構設立的與互聯網監控直接相關的項目近十個,涵蓋互聯網、電信網,不僅有語音電話,也包括各種互聯網信息,主要的互聯網服務商都囊括在內。
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興建的猶他州大數據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數據中心,投入20億美元,其主要任務是通過秘密監控系統收集數據,然后由密碼破譯專家、數據挖掘人員、情報分析員進行深度處理后分析運用,以獲取有價值的情報。
2013年8月30日《華盛頓郵報》披露的《2013財年國會預算論證》卷1——《國家情報項目摘要》顯示:2013年美國情報預算翻番,高達526億美元;網絡行動預算占43億美元,約占8%,任務顯著側重。自2007年9月11日開始從微軟搜集信息算起,直到2012年10月開始從蘋果搜集信息,此類美國情報機構與私營機構尤其是主要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監控合作,從來沒有中斷過,迄今已持續6年多時間。
德國《明鏡》周刊報道了代號為“特等艙”的情報項目: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駐外大使館秘密安裝了監控設備,用于截聽電子通訊信息。這四個國家和新西蘭共同簽署了一份情報共享協議。
2.情報機構、政府、私營企業之間的秘密合作極其深入且愈演愈烈。
美國互聯網主要的九大軟硬件供應商都提供了很核心的技術支持,特別是微軟最早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合作,開放outlook、hotmail內部接口,甚至在outlook.com 的加密系統正式發布之間就已將其提供給美國情報部門。曾聲稱其加密技術和P2P架構無法被政府“搭線接聽”的Skype,在被微軟收購后,主動為“搭線竊聽”打開“后門”。微軟還與情報部門合作,幫助其破解大公司編碼,以便能夠監控用戶;微軟經常在漏洞發布前告知情報機構,使他們能夠利用時間差發起遠程漏洞攻擊。
3.利用強大的大數據處理和運用能力大幅提升監控范圍和深度。
2012年3月,奧巴馬政府將大數據戰略上升為最高國策,認為大數據是“未來的新石油”,將對數據的占有和控制,作為陸權、海權、空權之外的另一種國家核心能力。而“棱鏡 ”項目與美國大數據戰略有著必然聯系。美國國家安全局擁有一種名為“無邊界情報員”系統,這套系統以30天為周期,可以從全球網絡系統中接收到970億條信息,再通過比對信用卡或通訊紀錄等方式,能幾近真實地還原個人的實時狀況。
4.美國情報機構一直致力于或明或暗地尋找其國內法律漏洞,突破法律限制,謀求從源頭和根本上控制網絡信息。
“9·11”事件后,美國為了彌補通信情報收集的不足,開始建立監控項目的總統授權。2001年10月4日,布什總統頒布授權備忘錄,“在一定時期內開展特定電子監控行動”。此后,總統授權中的“國內收集”甚至一度被解釋為允許對國內信息包括美國境內和美國人的通信信息進行收集。其后數年間,美國國內就這類行政命令的效力、范圍和法律依據產生爭議。但總體上,美國總統與國家安全局、聯邦調查局、司法部等機構就針對外國目標收集信息的法律說明逐漸趨于一致。
美國全球監聽受到廣泛批評美國政府“偽善”正在失去道德 “棱鏡”計劃曝光后,引發了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全球范圍對美國的批評。在美國本土,批評和抗議的聲音此起彼伏。
針對美國的全球監聽行動,第6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數字時代的隱私權”決議,強調非法或任意監控、截取通信 、非法搜集個人數據是對隱私權和言論自由的侵犯。一些國家在決議通過前發言,指責美國不僅侵犯隱私權等基本人權,也違背了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內政等《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
美國國家安全局監控華為的行動曝光后,華為在美國的一位高管威廉·普盧默說,華為不知道自己成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目標,“諷刺的是,他們對我們所做的,恰恰是他們一直指控中國方面通過我們所做的。”
“華盛頓正在失去其道德”,德國《焦點》周刊引述外交政策專家的評論稱,“多年來美國一直以‘中國間諜和黑客攻擊’為由向中國施壓。而實際上,美國自己才是竊聽者。”德國新聞電視臺稱,美國幾乎在全方位監聽“整個中國”,“說到底,這是因為美國害怕中國超越自己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斯諾登表示,美國政府“宣稱(監視行動)不會針對民間設施”。“棱鏡”項目曝光,目的就是揭露美國政府的“偽善”。
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