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上午,濱海大道兩側的行道樹被大風吹倒。本報記者 張曉鵬 攝
11日上午,在遼寧路上,一名男子在雨中騎行。本報記者 楊廣帥 攝
10日—11日平均降水量圖。(圖片由青島市水文局提供)
10日夜間到11日上午,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島城迎來了今年以來最為強烈的降水。全市普降大到
暴雨,嶗山區等局部地區遭遇大暴雨。這次降雨使得今年以來全市范圍出現的
旱情全部解除。由于降水量大、范圍廣,李村河等部分河道發生洪水。
本報記者 呂璐 趙波
大風作伴,大雨深夜來臨 根據市氣象臺的觀測,10日夜間,黃島區最先開始降水,隨后降水自南向北、自東向西,逐步影響全市。隨著大雨傾盆而下,風力也加大,市區瞬時風力達到8級,路人不得不在風雨中艱難前進。大風還將部分路段的護欄和行道樹吹倒。
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凌藝介紹,10日夜間到11日12時,島城全市范圍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地區出現大暴雨。10日夜間開始,島城陸地平均風力在5級左右,陣風達到8級。海上風力7—8級,陣風達到9級。10日下午4點30分,市氣象臺發布大風藍色預警。
11日11點30分左右,島城降雨結束。雨后空氣潮濕,市區相對濕度達到82%—99%。沿海一帶出現霧氣,能見度最差時200米。
今年春季,島城僅在4月16日、4月26日迎來了兩場降水,部分地區旱情持續。為了徹底解決旱情,10日—11日的降水中,人影辦也進行了人工增雨。10日晚8點,“運十二”增雨飛機起飛作業。11日清晨,市人影辦還組織在即墨開展火箭增雨和高炮增雨。
全市旱情全部解除 根據市氣象臺的統計,10日夜間到11日12時,全市共有146個降水自動監測站出現降水,其中雨量大于100毫米的達到21個、50—100毫米的83個、25—50毫米的31個。市水文局的專家介紹,10日—11日的降水過程范圍之大、強度之高,是今年以來的首次。這種程度的降水以往一般發生在6月至9月的汛期,發生在5月的較少。
根據市水文局的統計,10日傍晚至11日11點30分,全市平均降水量61.2毫米,最大點嶗山區泉心河水庫187.5毫米。其中市區平均降水量66.5毫米,各區市中,降水最多的是嶗山,為109.5毫米,降水最少的是城陽,達到43.6毫米。氣象學上規定,24小時降水量達到50毫米或以上稱為暴雨,100—250毫米為大暴雨。10日—11日的降水,嶗山區達到大暴雨級別,降水最少的城陽區也達到了大雨,市區、開發區、萊西、平度、黃島、膠州等區市均降下暴雨。
截至11日,今年以來全市平均降水量已達到119.7毫米,比去年同期降水量偏多74.0%,比歷年同期降水量偏多34.8%。市水文局的專家介紹,10日夜間開始,李村河、張村河等部分河道的水位慢慢上漲,發生洪水,但河道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下。專家介紹,本次降雨有效地補充土壤水分,全面解除了全市的旱情。
一場透雨,麥收有了保證 全市普降甘霖,莊稼終于“喝飽”了。“10日下午3點左右,我們向市民群發了暴雨預警的短信,提醒市民做好防雨措施。”膠州市氣象局工作人員介紹,截止到11日下午,膠州市平均降雨量達到61.7毫米,達到歷年同期降雨量最大值。
“上一場降雨基本解除了麥田的旱情,這場降雨好就好在能保證小麥麥收前的水分供應。”膠州市農業局農技站站長李正家說,現在小麥正在灌漿,對水分也有要求。從這次的降雨量來看,麥收前即便是沒有降水,小麥水分供應也沒有任何問題。此外,這場降水對剛剛出苗的花生也很有利。
專家介紹,本次降雨對小麥的生長和春播作物的出苗及生長極為有利,同時還降低了森林火險,對世園會綠化灌溉也有積極作用。
相關新聞
本周天氣晴暖 春夏交替慎減衣 根據市氣象臺統計,12—13日青島市晴間多云,早晨大部地區有輕霧,局部有能見度小于1公里的大霧,西北風4—5級轉西南風3—4級,氣溫顯著回升。14日晴轉多云,西南風3—4級轉北風4—5級。12日—14日市區最低氣溫11—15℃,最高氣溫23—25℃;郊區最高氣溫在26—30℃。
氣象專家說,新的一周多數時段,青島市天氣比較晴朗,南北風交替出現;氣溫變化也比較穩定,市區的最高氣溫在20℃左右,最低氣溫在13℃左右,北部內陸地區的晝夜溫差更明顯一些。專家稱,目前季節過渡時期,冷暖空氣經常會展開拉鋸戰,所以氣溫波動大,大家要格外注意,及時增減衣物。
12日島城還將迎來我國第六個防災減災日。據統計,青島的氣象災害占自然災害的90%以上。目前,島城進入雷暴多發的季節,全市年平均雷暴日約為21.1天,5—9月發生的雷暴占全年的87%,特別是6、7、8月,約占68%。氣象專家介紹,青島處于溫帶季風區,季風氣候特點相當顯著,又瀕臨黃海,受海洋的影響,氣候兼具海洋氣候特點,主要的氣象災害有春夏季節的大風、冰雹、雷電、浮塵等;夏秋季節的臺風和局地強降水造成的大風、暴雨洪澇等;秋冬季節會出現連陰雨、降雪和低溫冷害等氣象災害;另外,干旱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
本報記者 呂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