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縣區采訪,在鄉村、企業和窗口單位調研,能明顯感受到黨風政風的改觀,同時也發現一些不良作風“死灰復燃”,雖屬個例,發生在局部,但對整體形象卻有一定的破壞力,須引起警覺和重視。
中午不喝酒了,晚上卻放松了要求,可以放開喝幾杯;高檔酒店冷清得“門可羅雀”,改造后的食堂卻“五臟俱全”;紅白事不操辦了,份子錢卻照收不誤;沒有了登門送禮,電子禮品卻“暗度陳倉”;不公款旅游了,考察名目卻越來越多……
一些歪風換上“隱身衣”,一些陋習試探著回流,這些現象表明,不良作風有著很強的頑固性和反復性,轉變作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盡管改作風開了一個好頭,但還沒有“松口氣”的資本,一旦有了“差不多”的想法,有了“喘氣歇腳”的念頭,不良作風就會像割韭菜一般,割了一茬長一茬,就可能“風還沒過就回頭”。
不良作風回潮,與一些同志的固有習慣、工作方式密不可分。處在一個“人情社會”里,上級和下級、官員與客商、單位與單位之間,工作需要交流,任務需要協作,免不了必要的接待和應酬。緊箍咒念得緊,有的同志就不會干事了,也不敢干事了。在改作風與干事業中取舍,有些干部很糾結,要招商引資,要推動發展,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如果不擺上一桌、端上幾杯,如何更真誠地表達感情呢?于是,“干事就得應酬”“應酬為了干事”,在一些地方頗有市場,也成了一些人頂風而上的理由。
改作風,是為了更好地干事業,不能把“改作風”與“干事業”人為對立起來。更為重要的,改作風不僅要管住公款吃喝,更是黨員干部提升能力素質,培養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有利時機。中央有八項規定,省委有十條辦法,黨員干部應當以此為標尺,校準自己的言行,一切交往從簡,堅決把應酬減下來,從迎來送往中解脫出來。這樣,才能拿出更多時間去學習充電、消化政策、提高能力,才能有更大精力去深入基層,掌握第一手材料,思考并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當然,防止不良作風回潮,最根本的辦法是從嚴要求,嚴格執紀,不給歪風陋習以生存空間。應看到,我們的“新規矩”還沒有完全到位,只有堅持下去,更嚴一點,從小處入手,從具體抓起,累積作風精進的點滴成效,才能積跬步以至千里;只有強化執紀監督,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不搞“下不為例”,才能防止“破窗效應”;只有織密監督之網,開啟全天候探照燈,才能讓“隱身衣”無處藏身。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