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泉源 報道
4月11日,作為"送醫下鄉"活動的一部分,
萊陽市中醫院14名醫生來到河洛鎮馬崖頭村,為村民提供醫療服務。
◆今年3月份,在此前開展的"我愛我村"活動基礎上,萊陽市重新出牌,建立以駐村工作隊為主體、醫務人員參與的"3+1"駐村強基新模式,將城市醫生納入駐村隊伍中,實行"一村一醫"。這種長期化"送醫下鄉"工作機制的建立,實際上是對全市城鄉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現狀的一種統籌互補,同時也是該市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一次生動實踐。
□ 本報記者 吳洪斌 隋翔宇 本報通訊員 董新云村村都有城市醫生
4月11日下午,隨著村里的大喇叭一喊,萊陽市河洛鎮馬崖口村村委大院里很快擠滿了人。萊陽市中醫醫院14名不同科室的大夫來到村里,為該村的群眾上門提供醫療服務。
與其他同事不同,中醫院的內科大夫姜建華已經是第二次進村。在本月初,他被確定為"送醫下鄉"活動中馬崖口村的聯系醫生,已經提前來過一次。
按照萊陽市的要求,作為駐村醫生,姜建華一年之內至少要到馬崖頭村6次。"每次進村的時候,都攜帶必要的醫療設備和常用藥品,并向村民發放健康聯系卡,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姜建華說。
"與此前常見的‘衛生下鄉’不同,‘送醫下鄉’是一種長期化的工作機制。被選中的醫生主要來自于市區大醫院,將與村莊保持密切聯系,和駐村干部的性質有些接近。"萊陽市衛生局局長王克勇說。
能在村里讓城市醫生看病,馬崖口村70歲的村民郝永家很高興:"我要到了醫生的電話號碼,以后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就問問他。"
在這些城市醫生和所駐村莊的密切聯系當中,鄉村醫生則起到了一種中間人的作用。今年40多歲的周鵬陽是馬崖口村的村醫,他的職責是在姜建華和村民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在‘送醫下鄉’過程中,村里的標準化衛生室本來就是城市醫生的一個聯系點。我們村醫大多數是村里人,對本村的醫療情況比較了解,這樣對城市醫生盡快適應新環境也有幫助。"他說。
"除了每村駐點之外,10多名大夫組成專家團聯合巡診也是一種模式。"王克勇介紹。自3月份啟動到4月初,共有200多人次的醫務人員下鄉到村,走訪群眾150多戶,為2300多人進行義診和健康指導。
破解城鄉醫療資源
不平衡難題
萊陽市共有大大小小784個村莊,按照"一村一醫"的要求,共有784名醫生被選調出來。
這些醫生大都來自萊陽市區的6所大醫院。萊陽市醫療資源豐富,擁有山東省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萊陽衛生學校、煙臺市萊陽中心醫院、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等4家省、地級醫療衛生機構,有萊陽市中醫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皮防所等6個市直醫療衛生單位。
與此同時,萊陽市鄉村醫療資源雖然在全省縣級市當中位居前列,但18個鎮街衛生院、408個規范化衛生室要覆蓋784村,滿足近60萬農村人口的就醫需求,顯然也有一定壓力。以河洛鎮為例,該鎮共有39個行政村,但標準化衛生室只有14個,鄉村醫生也只有23人。"鎮衛生院有18個床位,基本都處于滿員狀態,我們也盼著市里能夠多支持。"河洛鎮衛生院院長張英會說。
"城區醫療衛生資源優勢突出,而且專科門類齊全,受基層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投入不足、設施不全、水平不高等原因以及農民群眾經濟條件、地理環境和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廣大農村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依然客觀存在。在這種情況下,‘送醫下鄉’其實是針對城鄉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現狀,推動城市優勢醫療資源向鄉村傾斜,達到均衡發展、更廣泛惠及民生的目的。"王克勇表示,"萊陽市正在進行農村醫療現狀的調查,通過送醫下鄉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相應信息。"
作為鄉村醫生,周鵬陽很歡迎這種"送醫下鄉"的模式:"一方面可以緩解壓力,一方面可以向城市醫生學習醫療技術經驗,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城市醫生也認為下鄉駐村對自己的工作有相應的促進作用。"在城里坐診,每天接觸很多病人,沒有互相了解的時間,其實只是在和‘病’打交道。來到村里,和村民接觸時間長,不僅僅是看病,也是在和‘人’打交道。"姜建華說。
延續"集中財力辦大事"傳統
"送醫下鄉"并非單純衛生部門的職責,萊陽市成立專門的活動領導小組,財政、民政、食藥監等多個職能部門都包括在其中。
與送醫下鄉相配套,萊陽市將進行財政投入,為18個鎮街衛生院統一配備救護車,為村衛生室統一配發電動車,保障送醫下鄉的裝備。
"萊陽在煙臺各縣市區中的財政并不占優勢,但能集中有限財力辦大事,一年啟動解決一個民生難題,‘送醫下鄉’就是今年的重點。"萊陽市委書記劉森說。
自萊陽市啟動"我愛我村"駐村強基工程以來,2012年農村硬化道路"村村通、村內通"和2013年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先后成為萊陽市財政重點支撐的兩大主題。
據了解,今年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也是萊陽市在"送醫下鄉"中的一個投入大項。該市編辦、人社、衛生等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建立鄉村醫生考錄新辦法,并進一步提高鄉村醫生待遇,吸引衛生專業人才扎根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