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功信(右)展示畢氏家訓。
編者按 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為進一步加強家庭文明建設(shè),弘揚符合傳統(tǒng)美德、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家庭道德規(guī)范,
平度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婦聯(lián)等單位于3月份開始面向全市范圍內(nèi)尋找“最美家庭”。本報也將于4~5月持續(xù)對部分優(yōu)秀家庭進行事跡展播,向市民講述這些“最美家庭”的幸福故事,并展示他們獨有的
家風、家訓等文明風采。
“孝敬父母,義不容辭”、“一藤之瓜,切莫忘記”……這是平度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曲坊村的畢氏家族的“家風四字經(jīng)”中的內(nèi)容,該家風已
傳承百年,分為教子篇,孝敬篇,夫妻篇,兄弟姊妹篇和生活篇。3月26日,在家譜《平度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曲坊村的畢氏家族》中,記者發(fā)現(xiàn),畢氏家族自遷居平度市開發(fā)區(qū)曲坊村以來,祖祖輩輩和睦相處,互敬互助。為將祖輩的美德傳承下去,畢氏家族中德高望重的畢功信、畢功科于2011年在家譜中又重新修訂了“畢氏家訓”,以更好地教育后人。
兄弟團結(jié)和睦,互敬互助 畢,作為姓氏而言,早在宋代佚名編寫的《百家姓》一書中已有明確記載。一些畢姓人家的家譜上,習慣以“溫良恭儉、苗裔嗣銘”,“福敬重祿,遇春繼文”作為字輩,以“源自姬姓,望出河南”作為堂聯(lián)。
3月26日,記者采訪了今年78歲的畢功信,他表示,畢氏家族自遷居曲坊以來,祖祖輩輩和睦相處,互敬互助。“先輩畢修海無妻、愛賭錢,經(jīng)常因賭錢而耽誤吃飯,其弟畢修洋到了吃飯時候,就滿大街找兄長回家吃飯,從不發(fā)脾氣。”畢功信告訴記者,“生于1858年的爺爺畢和與畢順、畢松兄弟三人在一起過日子,吃穿方面從不計較。三爺爺畢松為了節(jié)省,經(jīng)常買些蔬菜回家頂糧食。在穿的方面,到了冬季,爺爺總是先讓他的弟弟穿暖一些。”
“那一代人生活貧困,但三位爺爺在家中團結(jié)努力,分工合作,吃苦耐勞,家里不僅買上了牲口,而且還置上了土地。”畢功信說,“爺爺?shù)难孕信e止告訴晚輩一個道理,兄弟之間應該團結(jié)和睦。”
重視讀書是畢氏家風重點 一個家族就像一個小社會,先輩把團結(jié)和睦、互敬互助看成是一種美德和一種無限的力量,后輩就應該將其發(fā)揚光大。如果說祖父畢和與兄弟們創(chuàng)造了家訓,那畢功信的父親便讓這一家訓得到了更好的傳承。“父親還健在時,并沒有過多地給我們講述家訓,但他一直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感染著我們。”畢功信告訴記者:“在日常生活中,弟弟尊重兄長,兄長關(guān)心弟弟,父親與叔父雖是堂兄弟,不是一母同胞,但大小事都到一塊解決。現(xiàn)在,我們也經(jīng)常到四叔家共同商議,兄弟之間非常團結(jié)。”
長期的實踐使先輩們認識到,人沒有文化沒有知識就會愚蠢,而愚蠢的人在社會上無所作為,因此,畢氏家族也格外重視讀書。在畢功信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個十分好學之人,讀過詩經(jīng)、書經(jīng),學過算盤。“為使子孫后代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爺爺及全家省吃儉用,盡一切可能供父親上學讀書。父親上學讀書后,勤奮好學,成為村里的優(yōu)秀學生之一。父親酷愛珠算,經(jīng)常用算盤給人家算些復雜的賬目,深受鄰里的好評。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 ,我們兄弟不僅學會了珠算,也酷愛學習文化知識。”畢功信說,“父親和叔父們求知欲望很高,非常重視子女上學讀書,盡管家庭生活艱難困苦,但還是想方設(shè)法使我們學有所成。”
畢氏家族相互鼓勵,相互扶持 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知識對人們越來越重要。鑒于這一點,曲坊村的畢氏家族,對后代上學讀書,家家重視,人人支持,孩子們爭先恐后,相互鼓勵,遇到困難時,整個畢氏家族共同想方設(shè)法解決。據(jù)畢功信介紹,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長兄畢功訓的長子畢書照,考大學時遇到了麻煩,但由于全家人共同努力,畢書照終于在1975年考上了大連海運學院,畢氏家族終于有了第一個大學生。畢書照畢業(yè)后,由于其積極努力,先后入黨、提干,成為一名船長,駕駛遠洋貨輪游世界各地,為畢氏家族增了光。
1982年,曲坊村當時共有四人考取了大中專學校,其中有三人是畢氏家族的,全村人為之羨慕。到目前為止,曲坊村的畢氏家族不僅已有10多名大中專畢業(yè)生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工作,而且還有多人出國學習深造,其中,二哥畢功瑞的大孫子畢來業(yè)在德國留學,讀博三。
文/圖 記者 張雪松 (來源:半島網(wǎng)-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孫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