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早晨五點左右,117路公交車的駕駛員金昌盛上班走到重慶北路白沙河大橋附近的時候,看到一位老人和一輛電動車都倒在馬路中間,他撥打了120將老人送到了醫院。后來交警看到老人的電動車離著坑有十多米,懷疑金師傅是肇事者,但是最后老人出面作證,金師傅才被證明清白,而老人的家屬對金師傅也是十分感謝。 在此類老人摔倒的事件中,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摔倒的老人得到及時救助,身體很快康復;扶起老人的好心人從老人那里得到感謝;社會公眾或有關部門在得知此事后對樂于助人的好心人給予贊揚,甚至給予其某種榮譽。這種情形其實很常見,只是較少見諸媒體,不為人知而已。
見諸報端的,大都是類似春晚小品“扶不扶”的 情形—— 做了好事的一方反而遭到被救助一方的誤解,有的誤解最終得以解除,有的則不得不走上法庭訴諸法律。法律是重證據的,最終的結果,絕大部分好心人的好心得到澄清,但也有一部分好心人由于證據的問題受到了冤枉。
3月28日發生的這一起
扶老人的事件,與以往常見的類似事件有所不同。當事人金師傅沒有被他扶起的老人冤枉,只是剛開始時被處理問題的交警誤會了。當然,交警的誤會并非沒有理由,因為現場確實很像一起交通事故現場。在現場沒有監控、沒有人證的情況下,如果被金師傅扶起的老人也一口咬定是金師傅撞了他的話,金師傅恐怕就百口莫辯了。
幸運的是,老人在聽說金師傅被誤會了之后,趕緊讓家屬找到交警部門,為金師傅做證明。老人及其家屬的舉動,無疑是值得稱贊的,金師傅用自己的好心換得了對方的好意,愛心在他們之間實現了互動。不光在這里,事實上,愛心從來都不是一個單向施與的行動,而是一個施與者與接受者互動的過程。公交車上,一個人站起來給老幼病殘孕讓座,這是一個向別人施與愛心的行動,而接受愛心者此時應該做的是向施與者表示感謝,這樣才算完成了一個讓座的過程。如果接受者面對別人的好意無動于衷,甚至當成理所當然,施與者的熱情必然會受到挫傷。如果接受幫助的人,反而倒打一耙,無賴上好人,則更加讓人心寒。如果這樣的事情多了,愛心的施與者就會減少。“扶不扶”事件中的愛心互動,亦是同理。
在金師傅的遭遇中,被扶老人與金師傅實現了良好的愛心互動。只要各方都能秉持公道與善心,愛心互動就可以得到良性循環,愛心就能得到呵護,我們社會就能有更多好人涌現。(作者系島城時評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