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晏揚 機關食堂的長隊里看不到公務員,倒不乏老年人、外來務工人員 ,這是記者在昆明市級機關食堂里看到的場景。“市級機關食堂向社會開放,是在政務中心搬遷前就確定的方案。當時主要考慮的是便民。”昆明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室主任邵航濤介紹,自2011年昆明市級機關陸續搬到遠離市區的呈貢新區以來,機關食堂就開始向社會開放。(3月27日《人民日報》)
在很多地方政府機關“門禁森嚴”、“閑人免入”的背景下,昆明市級機關食堂對公眾開放,顯得新奇而突兀。實際上,昆明市級政務中心是開放式建筑,沒有大門、柵欄,前來辦事的人員和附近的居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內部食堂當然也不例外。
機關食堂對外開放,有關部門就不嫌麻煩、不擔心難以管理嗎?對此,昆明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室主任邵航濤卻認為:“讓老百姓和公務員坐在同一個餐廳吃飯,也是群眾路線的體現嘛 。”踐行群眾路錢不只是發文件、開大會,而是要從細節做起 ,落實為點點滴滴的行動。機關食堂對外開放,對于民眾來說,可以自由出入政府機關并在機關食堂吃飯,他們會感覺離政府那樣近;對于公務員來說,成天與普通老百姓一起排隊、就餐 ,他們會感覺離人民群眾那樣近。距離拉近了,了解就會加深,了解加深了,就容易相互理解,相互理解了,就會增進官民感情——其實,密切聯系群眾并沒有多少深奧的道理,機關食堂開放就是
踐行群眾路線的一道“好風景”。
新聞報道中的一個細節令人感慨:有些公務員對排隊時間過長提出意見,希望能夠單獨開個窗口,可最終因為擔心公眾質疑公務員搞特權,還是放棄了為公務員單獨開窗口的方案。這個細節透露出有關部門的謹小慎微,而這種謹小慎微緣于他們對民意的敬畏,真正把民眾高興不高興當做一件大事。踐行群眾路線,需要的正是這種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機關食堂對外開放有一個基本前提條件,那就是機關食堂沒有補貼,公務員就餐也要完全自掏腰包。昆明市級機關食堂的情況就是如此,公務員“餐卡里沒補貼,工資里也沒有”。在這個意義上 ,機關食堂對外開放既是消除特權的體現,同時也是特權消除之后的“水到渠成”。
給昆明市的做法點“贊”,并不是說各地各級機關食堂都要對外開放,而是說這種踐行群眾路線的理念和思路值得借鑒。但愿類似的“好風景”越來越多,讓密切聯系群眾成為一種自覺、一種習慣。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