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尋常不過的豌豆和花生,在高學歷"
廚娘"團隊的奇思妙想和魔力雙手下,經過一道道工序處理,就能變成只有普通
塑料袋厚薄的"
涼皮",搖身一變成了新的包裝材料。昨日,記者從青島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食品學院研三的孫翠霞和她的團隊一起,就在實驗室里"烹飪"出了這樣一道特殊的可食用納米膜。
8名高材生實驗室搞"烘焙" 作為食品學院的研究生,孫翠霞研究的方向是糧油的精深加工,她告訴記者,自己的創意來自于導師的一項科技項目。"很多食品需要長途運輸,現在多使用塑料包裝,塑料袋會跟食品之間產生成分遷移,對食品產生影響。"孫翠霞說,隨著現在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越來越關注,尋找替代的包裝材料,也成了這一領域的目標。
順著環保、安全的思路往下走,在導師的指導下,孫翠霞想到材料來源廣泛的淀粉,考慮到山東還是花生的主產區,她又想到了利用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油餅。"淀粉本身成膜性特別好,其中
豌豆淀粉都是直鏈淀粉,成膜后強度更大;豆餅里的90%都是蛋白質,也有很好的成膜性。 "來自食品學院的4名學生,加上來自化學、藥學的4名學生,成了在實驗室里天天跟豌豆花生打交道的"廚師"和"廚娘"。
連熬3個月烤出"超薄涼皮" 為了研究出豌豆淀粉和花生蛋白的準確比例,設計出實驗的具體方案,孫翠霞他們用了近3個月時間。把調好的"米漿"倒進托盤里。然后放進烘箱2到4小時后拿出來冷卻,揭下來就成了"超薄涼皮"。
一開始他們掌握不好"米漿"進托盤后的處理,經過半年的努力,孫翠霞他們終于完成了工藝的優化,當一張長一米、寬半米的巨型"涼皮"被從托盤里揭下來時,這群"廚師""廚娘"都興奮不已。經過他們的測量,這種"超薄涼皮"的厚度僅有0.1毫米。
帶3卷食用膜參賽被吃掉1卷 "我們最后做成的膜,水珠灑上去,是可以直接滾動的,就像荷葉上的水珠一樣。 "成功研發出了食用級多功能納米膜后,去年年底,他們帶著這一作品,參加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當時我們帶了3卷膜去,每卷都是5米長半米寬,后來其他參賽隊的大學生們都爭著過來品嘗,把我們1卷膜都給嘗光了。"在比賽中,被制作成塑料袋形態的"涼皮",可以輕松地拎起一本書,憑借對這一普通食材的全新演繹,他們獲得了全國三等獎。(記者 王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