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楠之 近日,記者走訪了率先開放奶粉銷售業務的幾家藥店,發現目前大部分藥店自主售貨機前鮮有顧客駐足,而業務最初開通時,主辦方提出的與普通超市比起來,“品質更高”、“價格更低”、“安全更有保障”等“優勢”幾乎已不復存在。比起平均每天能夠賣出十幾罐的超市,某試點藥店銷售人員表示,在藥店內,一個月可能只能賣出4至5罐。 奶粉在藥店受冷遇并不讓人感到奇怪,除了價格、操作、限制以及消費習慣的問題外,影響因素還有很多。但對于奶粉問題來說,這些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歸結到最后,真正的問題仍然不是奶粉在哪里售賣,而是如何保證奶粉的質量和安全。藥店售賣奶粉的業務開通之初,主辦方曾宣稱這種形式可以讓奶粉“安全更有保障”,可是,如果進了藥店的奶粉比不
進藥店的奶粉更安全,可以接受更加嚴格的監督,那只能說明不同銷售渠道接受的監管存在差別,相應的監管部門存在失職之處。如果監管因為售賣場所不同而存在差異,那些不能從藥店購買奶粉的家庭的幼兒的健康又由誰來保障呢?在一個監管存在差異的社會,誰能保證監管本身是可靠的呢?
奶粉在藥店受冷遇,至少反映了公眾對主辦方當初所宣稱的“安全更有保障”并不“感冒”,他們在乎的是購買更方便、價格更實惠,但這實際上也不是他們最最關心的—— 那些千方百計尋找海外代購而不去藥店買奶粉的人們用其行動說明,藥店賣奶粉也并沒有給他們更多的安全感。
不管是進藥店銷售也好,還是進超市銷售也罷,銷售地點的區別其實無關緊要,能否對所有進入市場銷售的奶粉都進行無差別的嚴格監管,才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不僅奶粉業無法重拾公眾信心,相應的監管部門也難建自己的公信力。
(作者系島城時評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