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樂臉上時常掛著笑容。
襁褓患病,四處求醫,未見療效,從小她就靠雙拐走路。從記事起看到別人蹦蹦跳跳,她開始討厭自己 ;出身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在別人看來 ,這輩子她都會成為父母永遠的負擔。她也無數次想過放棄,但還是咬牙克服困難,努力學習,還考上了
大學,找到了工作,不僅養活了自己 ,也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3月4日,記者見到胡曉樂時,這個26歲的女孩雖然拄著雙拐卻保持著微笑,記者說明來意后,她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襁褓患病懂事后她討厭自己
“聽父母說,那是在我一歲的時候,頭一天開始發燒,第二天右腿就開始發軟,不能走路了。”胡曉樂說,她老家在泰安市寧陽縣華豐鎮胡家莊,父母發現病情后特別緊張,馬上就去鎮上的醫院,后來就去縣里的醫院,再后來也去了泰安市醫院,最后診斷為骨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癥)。
“一開始不知道,等五六歲開始懂事的時候,就開始討厭自己。為什么周圍的小伙伴都可以蹦蹦跳跳,而我只能這樣......”說到這里,曉樂有些難過。
曉樂患病后,父母從未放棄對她的治療,四處籌錢。為此,家里背負著沉重的經濟負擔。父親為了給她治病掙錢,當了煤礦工人,常年在外,“我一想起父親干那種活,很累也很危險,我心里就不是滋味,很擔心。”而曾經年輕貌美的母親,為了給她治病而過度操勞,兩鬢早已有了白發。父母為她多處求醫,吃藥、打針、針灸、偏方等統統試過,但一直未見療效,從此她不得不拄著雙拐走路,不少街坊鄰居甚至認為曉樂會是父母一輩子的負擔。
求知向上她叩開象牙塔大門
在父母的鼓勵下,她一直堅持上學。上完小學之后,因為鎮子上沒有中學,需要去離家較遠的縣城去上學。“這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當時特別不舍得,一直在哭,但是父母還是決定要把我送走。”曉樂說從那以后便開始了住校生活,就得自己照顧自己了。
這對胡曉樂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自從生病以來,一直都是父母在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從未離開半步。但她努力克服困難,逐漸學會了生活自理。
在學校,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曉樂說,老師和同學們都對自己比較好。很多同學都會主動幫助她,比如給她買飯、打水、扶她上樓等。“現在回想起那些人,自己的內心都是暖暖的,真的很感謝他們。”
光學會生活自理還是不夠,曉樂也漸漸理解了父母的苦衷 ,開始刻苦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考上了河南平頂山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考上大學拋卻頹廢,戰勝自己
“走到哪里都需要有人幫助,有時候感覺自己真的很沒用。”據胡曉樂介紹,在大學,有一段時間,自己完全處于頹廢期,開始討厭自己、不好好吃飯、發脾氣、連續熬夜等。她曾經有過退學的想法。但后來經過父母和同學的勸說,她終于想明白了。“父母撫養自己到現在,實在是不容易,自己不能對不起他們。”
想明白后,曉樂決定勇敢站起來。自己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才考上大學的,這一切對她來說,來得太不容易了,絕不能放棄。于是她每天拄著雙拐奔波在圖書館和自習室之間 。她要努力提高自己,因為她明白畢業后還要找工作,很多單位都是不愿招殘疾人的。“人生的每一道坎,都需要勇敢地往前邁 。真正經歷之后,自己感覺有收獲,就知足了。”曉樂說。
2012年大學畢業后,通過網絡看到山東殘友信息科技的招聘,她只身一人來到日照。她說對于現在的工作,感覺很滿意。
“我們都是一樣的人,我們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曉樂的同事小王告訴記者,曉樂很樂觀,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大家都很喜歡她。“曉樂工作也很認真、負責 ,現在公司有什么活動,都是由她負責寫策劃,對她很放心。”山東殘友信息科技業務總監李鵬這樣評價曉樂。
陽光微笑“人要學會愛自己”
曉樂說,這些年,她獨自經歷了很多事情,慢慢成長。一個人走到現在,離不開父母的不離不棄,離不開周圍所有人的幫助與支持。飲水思源,自己要好好工作,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周圍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同時她表示,希望社會上更多像她一樣的人,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條件不要求是最好的,但至少能有一個地方,讓他們能有一份工作,真正從自己的小天地里走出來”。
最后,她告訴記者,“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愛自己。一個人若是向陽,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有人愿意與你接近,與你交流、談心。”而對于未來,她說希望能有一個人陪著她走下去。 文/圖 記者 張永平 實習生 張順 王京敏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