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朝清 近日,家住江蘇南京市鹽倉橋東街的一名空巢老人莫名其妙地向鄰居門口潑開水,此舉引起鄰居恐慌便報警。民警到場后通過交流,發現老人曾是一家單位的工程師,退休后內心孤單。 在中國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里,父母撫養子女,子女長大以后再“反哺”,這樣的雙向循環養老,體現了父母與子女之間雙向義務的倫理實質。而西方家庭的養老則是一種單向循環的“接力”模式,父母撫養子女,子女長大以后繼續撫養下一代,老人則被推向社會。如何揚長避短,將“反哺”和“接力”有機地結合,是探索中國養老模式不可繞行的路徑。
社區養老方興未艾,在發達地區和城市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社區養老兼具居家養老和民營養老院的優點,克服和摒棄了二者的缺陷與不足。社區養老以社區為載體,由政府、非營利組織、家庭成員及志愿者為社區的老人提供多方面的社會支持。
居家養老實質上是一種親情養老,老年人住在自己或者子女家中,由家庭成員提供經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而在社區養老模式下,老人雖然還是住在家中,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服務卻由社區內的養老服務中心提供。
此外,社區養老雖然將民營養老院的各類服務引入社區,并沒有對老人采取集中供養的方式,較好地處理了養老過程中傳統文化、家庭邊界和代際關系的矛盾與沖突。
一項調查顯示,95% 的老人都希望在自己家中養老。這邊廂,大多數年輕人奔波勞碌,居家養老不堪重負,“常回家看看”也難以從愿望走向現實;那邊廂,許多老人對“掏錢買服務”說不,寧可壓抑自己的養老需要,也不愿意自費購買服務。因此,修復養老需求與供給之間的裂痕,固然需要養老模式的優化設計,也離不開養老觀念的改變和更新。
讓老年人過上安全、有品質、有人文關懷的晚年生活,不僅關乎家庭的幸福指數,也考驗公共治理的智慧和能力。探索現代養老保障模式,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各項社會福利與服務事業,推動社區養老,才能紓解“空巢老人
耍橫”的無奈與悲愴。
(作者系時評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