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熱點難點,依托社會組織為老人提供送(配)餐服務 隨著居家養老 、社區養老工作的步步深入,老年人特別是獨居老年人的午餐服務需求日趨顯現。為此,政府投資興建助老大食堂7處、為老服務配餐點24處,委托社會組織進行日常管理,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采取政府貼補的形式,面向社區內60周歲以上特別是“三無”和低保獨居老年人提供午間膳食加工配制、外送、集中用餐等服務,“三無”老人每人每餐交納1元,政府補貼6元;80周歲以上低保及低保邊緣家庭的獨居和空巢老人,每人每餐交納3元,政府補貼 4元;為上述老人送餐,每送1戶政府補貼送餐服務費1元。
伊春路社區“康樂園”就是其中的代表。在運營上,采取了“政府投資建設,社會組織參與服務管理,普惠居民群眾”的“公益創投”模式,拓展了社區服務與社會化組織服務相互補充的綜合服務領域,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服務、日間照料、參與式互助、居家養老 、照料者增能、居民工具箱等六大服務。該園位于伊春路18號,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在管理上,探索了引進有資質的社會組織與社區聯手為社區居民,特別是為老年人 、殘疾人提供公益性服務或微利服務,目前已設立了助老大食堂、12349居民之家等功能區,可以為社區老年人、殘疾人提供
養老服務、康復訓練、日間照料等十余類服務。
互助養老點突出特點成為政府購買服務的重要組成 2006年起,結合轄區老年人居住密集的特點,
市北區在全省首創了互助養老模式,開創了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的一種嶄新載體。目前,全區已建有互助養老點950處,參與活動的老年人近萬人,形成了政府搭建平臺、社區組織提供服務、老人牽手互助的良好局面。
在互助點里,老人們根據個自的興趣、愛好 ,自發組織了一批音樂、書法、舞蹈、手工編織等特色互助養老組織,示范帶動其他互助養老組織,促進互助類社區社會組織向多樣化形式發展,切實做到天天有活動,月月有主題,戶戶有特色。
探索敬老卡特色服務模式滿足老年人個性化服務需求 依托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社會組織、社區便民服務點,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新途徑——敬老卡服務模式。主要針對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推出親情化服務套餐,采取登門服務和定點服務相結合的形式,為老年人提供洗浴、理發、粉刷房屋、醫療康復、代購物品等為老服務項目。2013年全年投入60余萬元,設立服務點132個,為1594名老人,提供敬老卡服務6萬余次,受到老人的一致好評。
為困難老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有效保障老年人權益 2013年,為有效緩解轄區老年人因意外傷害給個人和家庭造成的經濟負擔,市北區政府投資48萬元,為“三無”老人、享受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中的老人 、百歲老人等4168名困難居家養老老人每人購買一份意外傷害保險。為了將該項目落到實處,市北區將符合條件的困難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列為區辦實事和年度重點工作,區民政局全面開展調查摸底,詳細了解轄區困難老人的年齡結構及服務需求,并認真對比多家知名保險公司關于老人意外傷害保險的方案,通過政府采購程序,最終確定了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方案,主要保險責任包括意外身故、殘疾、燒燙傷、意外傷害門診住院、營運汽車意外傷害、軌道交通意外傷害等。
此舉從提高風險意識和保障制度設計方面未雨綢繆,開創了政府購買居家養老老人意外傷害團體險的先河,該做法為全市首創,解決了多年來困難居家養老老人發生意外傷害造成嚴重經濟負擔的問題。為了保障工作的延續性,2014年繼續將該項工作列為區辦實事,并進一步拓寬保險范圍和賠付力度,將保險范圍從意外身故、殘疾、燒燙傷擴大到意外身故、殘疾、燒燙傷、骨折,同時將賠付標準從1.5萬元/人提高到3萬元/人,切實為轄區困難老年人發生意外傷害提供有效保障。文/圖 記者 郝春梅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