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2月8日消息 在蘿卜·元宵·糖球會的
民俗展區,一個
捏面人攤位前擠滿了小朋友,一位老師傅正在低頭忙活著手里的小把戲。孫悟空、豬八戒、小黃人......在老人靈巧的手中,不一會就創造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面塑藝術品。他就是捏了50多年面人的謝青。
謝大爺在捏面人
雙手翻花兩分鐘捏出“豬八戒” 記者在謝師傅的小攤前看到,攤上的家什很簡單:幾個彩色的面團,一把馬扎,一捆竹簽,一把塑料刀子,一個簡易的工具箱,僅此而已。柔軟的面團在謝大爺手中幾經捏、搓、揉、滾后,他再用小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給它們披上發飾和衣裙,頃刻之間,一個頭頂僧帽、扛著釘耙的豬八戒出現在人們面前。看到這么好玩的面人,不少孩子開始央求家長給自己買一個。
北京求學邂逅面塑藝術 據謝大爺介紹,自己十歲時在北京上學,鄰居是個捏面人的師傅,貪玩的自己看見師傅手中的彩色面團變成一個個鮮活的動畫形象,很感興趣,所以央求師傅教自己。“以前這手藝不隨便外傳,自己求師傅,他根本就不教我。”謝大爺告訴記者,自己當時一根筋就想學捏面人,天天纏著師傅,沒事就到他家干零活,堅持了一個月,師傅終于被自己的誠意打動了,手把手教他捏面人,兩個月后終于出師了。
謝大爺說,面塑可分為南派和北派,其中南派技術細膩,長于仕女、花朵等形象,北派風格粗獷,長于鐘馗、孫悟空等民間傳統人物。自己從師于北派。
捏面人就是創造生命 在謝大爺眼中,捏面人就是一個創造生命的過程。他認為思想高于技巧,把情感糅入其中,也就給予了面人靈魂,面泥為骨肉,色彩勾服飾,再輔以羽毛等材料作為點綴,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面人便躍然指尖。這些面人很小,擺在木板上,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或俏皮可愛,或婀娜多姿,經過謝大爺的創造,這一個個面人仿佛真的有了生命。
據了解,捏面人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面,此外還要加入一些防風、防裂的材料。為了讓材料擁有最好的塑形效果,每次捏面人的面團都是由謝大爺自己來制作。
外國友人登門學藝 謝大爺說到,現在青島捏面人的手藝人已經很少了,自己年輕時因為工作也曾放下過,后來漸漸拾了起來,退休后就專心捏面人。與自己的師傅不同,對于登門求學的人,老人總是傾囊相授。“不少外地人專門坐車來我這里學習,還有外國的朋友從網上看到我的事情后,不遠萬里來到我家,想要拜我為師。”謝大爺告訴記者,現在他已經傳授了50多人面塑的手藝。
傳統面塑出現了“憤怒的小鳥”等現代元素
興辦學校傳承面塑技藝 謝大爺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單靠街頭巷尾的叫賣,很難滿足生活所需,所以很多的民間面塑藝人都放棄了這一行業。為了挽救這快要湮滅的民俗文化,他和很多面塑藝人正在努力嘗試新的發展方向。例如,把時下流行的卡通人物融入傳統面塑當中;創辦學校,將面塑作為開發孩子智力的一種方式,來從小培養孩子們對面塑的興趣;將面塑和其它藝術形式相結合,開發新的商業途徑。“目前我們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這讓我們倍感欣慰,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列當中,把面塑這一中國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文/圖
王碩 [編輯: 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