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河,古稱"沽水",最早見于《春秋左氏傳》。大沽河自招遠發源后流入青島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城陽等地,在膠州灣入海。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而大沽河就是青島的母親河。
受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等諸多因素影響,大沽河兩岸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村落,農民的收入狀況也并不理想。但這一切都隨著2012年3月開始的大沽河綜合整治而變得大不同,截止到2013年11月底大沽河防洪工程的護岸和排水溝等工程已開始收尾;9座攔河閘壩工程進展順利,已完成主體工程總量的50%,全線堤壩已完成驗收移交,整體綠化完成了10%,到2014年4月20日大沽河即實現路橋、綠化、水利工程、照明的全面貫通。秉承著"生態間隔,軸帶展開"的發展策略,古老的大沽河已不僅僅是防洪和生態綠化的載體,更擔負著促進島城經濟文化均衡發展的重任,在沽河流域乃至整個青島市的城市空間規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依托大沽河整治,如今沽河兩岸百姓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此本報推出"沽河行"系列報道,記者從大沽河的源頭出發,帶您全方位地領略母親河的獨特風光。
順著島城的大沽河沿線走著,這條綿延悠長的河流一派波濤洶涌的壯麗景象。就如當地人所說,"大沽河并非短期形成的,如沿岸善良樸實的農家人一樣,將包容一切的心態延續至今,無數小流集成大流讓大沽河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沽河行的第一站——招遠市阜山鎮,讓我們共同追根溯源。
大沽河之源"金光閃閃"
從1984年參加工作開始,在30年的職業生涯里,阜山鎮水利站站長陳先明每天總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到離鎮駐地不遠處的阜山上轉一轉,遇到雨季的時候更是要整天守候在山上,以至于陳先明調侃自己簡直就是在和山頭過日子。
"我在阜山山腳下待的時間比我在辦公室和家里的時間都要長,現在我們這里改名叫農業技術服務站了,就是原來的水利站。"長時間的考證讓陳先明篤定大沽河的源頭就在被稱為黃金之都的招遠阜山鎮。說起自己工作的地方,陳先明一臉的自豪,阜山鎮位于招遠市東北部,東鄰棲霞市,北靠龍口市,南與畢郭鎮接壤,西與玲瓏鎮毗鄰,地形南北寬、東西窄,境內蘊藏著豐富的黃金資源,以"儲備量大、含量高"而著稱,鎮域內黃金儲量、產量及生產規模居全國鎮級第一。全鎮78個行政村中,6個以黃金生產為主,因此又有"中國金都是招遠 黃金重鎮在阜山"的說法。
大沽河究竟從何處起源,在學術界至今仍存在著諸多爭論,每次當人們對大沽河的源頭存在疑問的時候,陳先明就會帶人來到阜山鎮農業技術服務站里,翻開那本已經有些泛黃的鎮上獨一份、傳承了近半個世紀的《招遠縣水利志》,從中尋找到一些準確的答案:"黃海水系河流一條,即大沽河,發源于欒家河鄉阜山西麓,離主峰偏西北500米處的山溪中,縣內河段長48公里主要支流有李格莊河、畢郭河等河流,經新村鄉東丁家村流入萊西
產芝水庫。"
水源有福山 形如大元寶
"百聞不如一見。"大沽河的源頭是怎樣?走在蜿蜒的阜山山路上,記者一直在想象著源頭處的景象。"看到遠處的那個山頭了嗎?別看山頭不大,對我們阜山人的意義可大著呢,對大沽河的意義就更大了。"來到楊家營村田間地頭,指著路東面的一座孤零零的山頭,陳先明對記者說。這座體量不大的小山到底有何特殊之處,讓陳先明發出如此感嘆?在山腳下,陳先明給記者賣了一個關子,但在地頭上忙碌的農民兄弟們則十分厚道地道出了實情。"你們是來尋找大沽河源頭的?那你們算來對地方了,就在你們眼前的這個山頭,這里就是大沽河的發源地。"指著不遠處的這個小山頭,村民李延靜一臉自豪地對記者說。
"別看這山頭小,對俺的意義可非常重大呢,俺祖祖輩輩都是靠著這山這水養活著呢。"今年52歲的李延靜告訴記者,在村里老人們的言語中,阜山可不單單只是一座山,這座從遠處看形如倒立元寶的山頭,一直被村里人認為是村里的"福山",在以往水利設施不發達的時候,附近村民們的飲用水就靠著山上流下來的山泉。在阜山腳下,至今仍能看到50多年前村民們為存水而建的蓄水池,如今這些大大小小的水池多已荒廢,但村民們還是懷著敬畏的心理將這些水池保留了下來。
"代言人"見證沽河崛起
源頭的河道在哪?除了一些小溝小渠,記者沒有看到任何像樣的河道。"這里的每一條溝壑其實都是大沽河的支流。"陳先明告訴記者,大沽河本身就是一條季節性河流,發源地的水源也多來自雨季的降水,每年的7月份到9月份雨水多,河道里就有河水,直流到下面的水庫,但這里的雨季短,地勢匯水面積也有限,雨季過去之后,就是現在這個狀態。
順著干枯的河道一直往下游走,在路過一棵2米多高的榆樹時,陳先明告訴記者,這棵看起來并不起眼的榆樹可是鎮上的 "明星樹"。
陳先明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社會上對大沽河越來越重視,對于大沽河源頭的說法也很多,但大家都愿意將這棵榆樹所在的阜山腳下當做大沽河的源頭,久而久之這棵榆樹也就成了大沽河源頭的"代言人"。
"如果早些時候來,你們可以看到‘原始版’的,可現在你們只能看這‘第二代’了。"陳先明告訴記者,受雨水的侵蝕,第一代的那棵年代久遠的老榆樹已經沒了,但就在老榆樹逝去不久,以往老榆樹生長的位置又長出了這棵更加堅強的新榆樹,生命力之頑強令人贊嘆。
大沽河源頭第一水庫
除了老榆樹這個天然的代言人外,在大沽河的源頭還有著兩顆閃耀的明星,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小官里水庫,一個對阜山乃至整個招遠市都有里程碑意義的水庫。據陳先明介紹,大沽河阜山源頭平均每年僅有3個月的匯水期,余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不見一滴水的枯水期。在阜山周圍走了一圈,眼前的所見所聞證實了陳先明的話,這不僅讓人疑惑,源頭如此干涸,那么青島市范圍內連綿不絕的沽河水是從何處來的呢?對此陳先明表示,大沽河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仍是一條常年有水的流水河,這還要多虧之前修建的水利設施。
沿著干涸的河道往下游方向行走,經過一片蘋果園,記者終于看到了大沽河源頭處第一個有水的地方——小官里水庫。"這個水庫看著不怎么大吧,可是對大沽河來說卻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座水庫。"借著參觀小官里水庫的時間,陳先明給記者上了一堂科普課。水庫的大小分類多看其實際容水量即庫容,總庫容在1000萬立方米以下的都叫小型水庫,其中總庫容在100萬至1000萬立方米的稱為小一型水庫,總庫容在10萬立方米至100萬立方米的叫做小二型水庫,1到10萬立方米的只能稱為塘壩。小官里水庫,流域面積僅2.8平方公里,總庫容約為115萬立方米,這個大沽河源頭的第一個水庫,只能勉強地稱為小一型水庫。不過阜山鎮人民對這個小水庫的感情可不低于轄區內的任何一個水庫。
"這個水庫是鎮里修建的第一批水庫之一,可以說真是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翻開《招遠縣水利志》陳先明告訴記者,以前阜山鎮人多以農業為生,收成的好壞全靠老天爺,遇到旱季的時候地里顆粒無收經常鬧饑荒,雖處于大沽河的源頭,但因為沒有完善的水利設施,每年匯水期的時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寶貴的水資源流失,到了枯水期便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針對這種情況1971年政府出資在距離阜山2公里的地方修建了現在的小官里水庫,讓周邊的百姓不用再看老天爺的臉色了。
沽河水育出超甜蘋果
在小官里水庫周邊,村民老吳和老伴正忙著將樹上剩下不多的蘋果摘下來。"你們是從青島來的啊,嘗一個我們的蘋果吧,別看有點傷可甜著呢。"老吳熱情地招呼我們這幫遠道而來的陌生人。為了不讓農藥污染到沽河水,政府嚴格控制周邊果園用藥,老吳表示家里的蘋果只要簡單地擦一擦就能吃,擔心眾人有疑慮老吳還示范了一下。咬一口老吳家的紅蘋果,冰冰涼涼的口感和甘甜的滋味讓一路的勞頓瞬間全無。看著眾人吃得贊不絕口,老吳感到很欣慰。"好吃吧,這可都是托咱這沽河水的福啊。"老吳笑著對眾人說,因為品質優良,如今阜山的蘋果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果農們也不必再看客商的臉色,在出產前基本上就能預訂光,近幾年通過一些大企業的幫助,阜山鎮的蘋果更是邁出了國門,出口到日韓和東南亞等國。
今年因為雨水過于充沛等原因,阜山鎮的果園產量有所下降,許多果樹也因此被澇死,但這點挫折顯然不能讓阜山人退卻。"這才多大點事,當年修水庫的時候沒有機械,我們靠人抬、靠錘砸,愣是把水庫修成了,眼前的這點困難,和當年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今年損失的,明年就加倍地賺回來。"望著自家的果園老吳信心滿滿地說。
城子水庫助力大沽河
雖說是大沽河源頭的第一個水庫,但受限于其自身的條件,小官里水庫只能滿足阜山當地的灌溉和防洪需求,對于青島市大沽河的滔滔河水,這個小一型水庫顯得 "心有余而力不足"。"青島市境內的大沽河水之所以能持續不斷,少不了我們招遠的幫忙,尤其是城子水庫的幫忙。"招遠市水政監察大隊劉世劍大隊長告訴記者,想要研究青島大沽河河水的源頭,城子水庫是不能不去的一個地方。跟隨劉隊長,來到位于阜山鎮和畢郭鎮交界的城子水庫,正值中午時分,受陽光的照射,水面上整體呈現出一派波光粼粼的景象,與周邊的綠樹、飛鳥一起將這里裝點得如畫一般。站在巨大的泄洪壩前,劉隊長向記者介紹,城子水庫目前是招遠市最大的水庫,正處于大沽河主河道,從這里開始沽河水從細細流淌變為奔流而下,尤其是到泄洪期,壩口的景象十分壯觀,河道內水流湍急,浩浩蕩蕩地奔流進青島市境內。 招遠人喝水靠的是它
在城子水庫周邊走著,記者發現這里的情況與之前看過的水庫不同,水庫的四周被鐵絲網團團圍住,進入水庫區的各主要關卡也被嚴密控制,整個水庫就如禁區一般。不光是如此,眾人在水庫區的一舉一動其實都在水庫看管員的嚴密監視中。每隔兩個小時,水庫管理員們便要駕駛快艇在水庫巡查一遍,其余的時間管理員則在瞭望塔內,用望遠鏡和監控設備觀察著庫區的情況,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能讓管理員們緊張上好一陣。一座看似普通的水庫為何實行如此嚴密的軍事化管理,在得知其中原因時記者也能夠理解管理員們為何如此緊張。除了泄洪和灌溉的作用外,城子水庫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負責對招遠市區的供水,市區的飲用水中目前有八成以上來自于此。
1 2 下一頁 顯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