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成全世界免费高清观看,成全影视大全在线观看,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日本人在貯水山建了神社 抗戰勝利后青島人搗毀

2013-10-31 17:02   來源: 半島網-城市信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青島神社”門前的石牌坊(資料圖片)



  

神社早被拆除,如今只留下108級臺階



  

貯水山兒童公園



  1914年日德戰爭后,日本人占領青島,他們除了把60多條主要街道名稱改為日本名外,還將毛奇山改為若鶴山,并于1915年開始修建“青島神社”,以紀念在日本侵占青島期間陣亡的官兵。從山下通往神社的108級臺階,對于日本人而言是神圣的,而對于中國人而言,每一步都是屈辱。

  日本在海外最大的神社

  老青島人之所以習慣把貯水山稱為大廟山,就是因為山上曾有座日本大廟,而這座大廟就是“青島神社”。據說,這是日本在海外建的最大的一個神社。

  據史料記載,在德國侵占青島時期,就有不少日本人來到青島。據統計,1907年有196人,1911年達312人,這時的青島還是個只有15萬人口的雛形城市,不算德軍官兵,日本人在青島的外籍人口數量中是最多的。在德占時期,日本人作為亞洲人種同樣受到德國當局的歧視。在以德縣路經保定路至大沽路為界所劃分的兩個區域內,一個是歐洲人居住的“青島區”,另一個則是中國人居住的“鮑島區”,日本人跟中國人住在同一區域,他們大都集中在以聊城路為中心的一帶,并初步形成了日本方式的生活圈,德占后期逐漸增至1000余人。

  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后,日本人的地位驟然抬高,日本人在青島的人數也直線上升,當年達到4000余人。至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時,已達24551人,占全市人口的1/10。中國收回青島后,日僑人數有所減少,而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后,1941年統計,在青島的日本居民(軍人除外)即達31895人,其居住范圍已擴大到黃臺路、龍江路,乃至八大關等處。人口的增長,標志著跟隨大炮和刺刀而來的,不僅是經濟掠奪,還有包括生活方式在內的多種文化的侵入。

  據青島市北區情網資料顯示,日本第一次入侵青島時就做好了長期占領的打算,除了將大量日本人移居到青島,還將60余條主要街道名稱改為日本地名,同時還建立了一批為其服務的配套設施。其中規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要數1915年在貯水山建起的一座日本神社,名叫青島神社,以紀念在此次戰爭中陣亡的日本軍人。1918年12月10日,青島神社的主體建筑完工,神社內建有金刀比羅神社大殿和稻菏寺等主體建筑,山腳附近還有御膳房、禽鳥館、鶴池、動物館及相撲場等輔助設施。神社里供奉的是日本的天照星大神、大欹巳貴命和明治天皇及進攻青島時戰死的所謂英烈。每年10月7日,他們還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和廟會,以示不忘宗祖先賢。

  看到貯水山頭日本人就行禮

  青島神社的布局同日本國內的神社一樣。設在若鶴二丁目(今遼寧路)的山門是一個“開”字形的大型石牌坊,名叫“鳥居”(據說來源于古代動物崇拜雞的棲木),兩柱間寬10米許,高近15米。它的上面一根橫椽叫做“笠”,兩端翹起,下面一根橫椽叫做“貫”,起固定兩根柱子的作用;中間有一塊豎匾,上書“青島神社”四個字。鳥居兩側有一對巨大的日式石燈籠,形狀類似中國的寶塔,系用大塊花崗石堆砌而成,共分三層。底層為底座,中層為中柱,上層為燈室。燈室四面鑲玻璃,上覆四面石檐蓋,頂端雕有一顆石珠。山門前還立有木柵和“車馬止”字樣的告示牌。進入山門后是一條筆直而漫長的山路,直達山頂,路兩旁栽種著從日本移來的櫻花樹;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也是日本軍人的象征。走上108級石階,正面又有一架較小的第二鳥居,鳥居兩側也有一對小型石燈籠,穿過鳥居即來到廟堂前。

  按照日本神社的建筑格局,廟堂分為三個殿,全部是木建筑。前殿為拜殿,殿前立有一桿日本國旗,側面有一個蓄滿清水的石槽和一把長柄木勺,香客須洗手漱口“凈身后”方能入內。拜殿坐落在有4級臺階和低矮護欄的臺基上,它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也是最熱鬧的所在,一般都在這里參拜。整個拜殿造型奇特,四面沒有墻壁,顯得十分空闊,而山墻也有屋檐,周邊覆蓋嚴密。它的正面有象征王室的16瓣菊花徽記,通常垂掛帷幔,殿前還設有香客投放錢幣的“奉納所”(香資箱)。日本人參拜為“二拜、二拍手、一拜”,即先作兩個揖,再拍兩次手(意為提醒神明聽取參拜者的禱告),最后再作一個大揖(深鞠躬)。

  中殿為本殿,雖較拜殿規模稍小,但卻是供奉神靈的重要處所。后殿供奉神器和鎮廟之寶,造型取木樓式,底部懸空;屋脊排列多根橫木,呈魚脊骨形;下面以網狀籬笆圍墻與本殿連接,按例不開放。

  除了三座大殿之外,東側還建有兩座配殿。同時,又劃出一個若鶴公園,豢養著一些珍禽異獸,山上廣栽櫻樹和松柏,專供日本人玩樂,實際上把整座山變成了一個大神社。山上每天有和服木屐者穿梭來往,儼然是日本領土。

  “其實,那個時候并沒有限制中國人上山,但是根本沒有中國人愿意去。”魯海說,為了防止“不恭”的事件發生,日本人還特意在牌坊旁邊立了一塊“車馬止”的牌子,提醒進出大廟山的行人注意:不能騎馬乘車入內。“在日本人眼中神社是個十分神圣的地方,他們對天照大神無比崇敬,節日來祭祀,走在馬路上,無論是在較近的遼寧路上,還是在較遠的包頭路上,只要能看到神社,就會止住腳步,遠遠地向神社深深鞠躬。”

  青島人搗毀日本神社

  在修建青島神社的同時,日本人還在旭公園(今中山公園)為占領青島的陣亡官兵建了一座“忠魂碑”,與之遙相呼應。忠魂碑在公園東北山腰處,通體用大塊花崗石壘成,高7丈8尺5寸,護以石柵,前面敞開,碑前有3層石階,各14級。這座碑其實是一座石塔,碑中間有一孔石龕,以供參拜上香之用。與青島神社不同的是,到這里來參拜的不僅有日本人,還經常強拉中國的中小學生來行禮默哀。不難看出,這座碑是青島神社的附屬設施和分會場,兩處實為一體。

  1922年,中日兩國政府就收回青島進行談判時,日本代表要求保留的11處日本居留民團財產中,青島神社和忠魂碑就占了兩處。1938年日本再次占領青島,青島神社和忠魂碑再度興旺,到日本無條件投降,前后存在長達30年之久。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擬將日本神社作為“忠烈祠”,紀念抗日犧牲的將士。但久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奴役的青島人,群起搗毀了日本神社,那座大牌坊則被憤怒的群眾用大繩拉倒。

  后來,日本神社內的物品被中國百姓哄搶一空,這里成為煙臺國華中學的流亡校舍,原先的諸多日本神龕也被清除出了神社,幾個廟宇的邊角均遭炸毀。事隔不久,山東各縣的逃亡地主、還鄉團等,也紛紛以“難民”的身份來到青島。許多一時找不到住處的人就住進去了,有的還搭起帳篷居住。

  再后來,青島神社內的建筑物陸續被拆除,兩側的櫻花樹也被伐除,改種雪松。目前當年的青島神社尚存櫻花路兩側的小型石燈籠的底座,108級石臺階,二鳥居的柱礎以及神社派出所舊址。目前這里是兒童樂園和老年大學的所在地,但其面積僅為當年神社占地的四分之一。

  神社舊址上建電視塔

  貯水山是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于1923年命名的,一直沿用至今。解放后,人民政府清理了貯水山上的遍地垃圾,作為貯水山公園,在北山坡建了軍人俱樂部,山上廟堂被拆掉后成了解放軍的打靶場。山下的御膳房及休息室等房屋曾一度為民辦的新華中學。直至“文革”時期,那幾棟日本老建筑還被作為服裝廠在使用著。

  褪去了青島神社的外衣,貯水山又成了老百姓休閑娛樂的地方。貯水山正門向西,在遼寧路,門前場地寬闊。上世紀50年代,曾有許多民間藝人在此說書或雜耍。島上著名藝人劉太清的大鼓書《楊家將》、《岳飛傳》,曾吸引里三層外三層的聽眾來此聽書。1971年,在青島神社的舊址上建了青島第一座電視塔,并拆除了殘存的日本舊建筑,還修了一條以山名命名的貯水山路曲折通到電視塔。許多青島人不知道貯水山路,它雖在市中心,但在山麓上,是一條支線馬路。貯水山路海拔較高,它的走向也極不規則,嚴格說它已不是一條路了。東端從登州路近黃臺路開始,曲折而西,有一條支路通往貯水池,主路曲折而下至黃臺路。這時已經說不清楚貯水山路是一個什么形狀的馬路了。

  1983年青島神社原址被辟為兒童公園。幾經變遷,除上山石階尚能辨認外,當年的痕跡已不存。青島神社是日本侵占青島的歷史罪證,它昭示國人勿忘歷史。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黃默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

  1. <strong id="eai4v"><strong id="eai4v"></strong></strong>
    <strong id="eai4v"></strong>

    <bdo id="eai4v"></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徐汇区| 永济市| 南乐县| 英超| 苏尼特左旗| 郴州市| 当阳市| 桐柏县| 宁城县| 昌都县| 固镇县| 民乐县| 长治市| 上饶县| 陆川县| 安宁市| 柘城县| 光泽县| 鄄城县| 永济市| 湘乡市| 甘南县| 深水埗区| 河北区| 来凤县| 布尔津县| 化隆| 双流县| 长兴县| 射阳县| 嵩明县| 司法| 浦江县| 双城市| 句容市| 海伦市| 湟中县| 广丰县| 永登县| 宣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