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東(化名)上課的時候不聽講,經常做出一些比較奇怪的面部動作,像眨眼、撅嘴、嘴角抽動等,有的時候還罵人,開學5天孩子父母就被班主任叫去談話。后來,在老師的建議下,家人帶著孩子到了第九人民醫院兒科多動癥
抽動癥中心 ,經過檢查孩子患有抽動癥。10月7日,記者從醫院了解到,開學后醫院接診的這種孩子不少,國慶節期間更是到了接診高峰。
上課調皮原是事出有因 “醫生,你快看看我們家孩子怎么了,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講還經常搗亂。”7日,東東的母親楊女士帶著他來到了第九人民醫院兒科多動癥抽動癥中心,楊女士跟醫生說,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經常調皮搗蛋,當時他們以為孩子是沒有規矩的事,上了小學就能好了,可誰知上了小學5天就被老師叫去談話。
“老師說我兒子上課的時候根本不聽課。”楊女士說,孩子還經常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像眨眼睛、嘴唇抽動等,有的時候還會突然學聲狗叫,弄得其他同學也無法安心聽講。楊女士稱,更奇怪的是,孩子還會無緣無故罵人和同學打架。“我特意去他教室外邊看了看,其他孩子都在聽課,就是我兒子在那兒自娛自樂。”楊女士說,剛開始的時候她以為孩子是沒管教好的事,后來回到家后她狠狠批評了孩子一頓,但是卻沒有效果,孩子到了學校之后還是跟以前一樣。“由于孩子總是搗亂,別的同學都沒法上課了,老師已經找我談了好幾次話了。”楊女士說,她也因此揍了孩子好幾頓,可是就是沒效果,后來老師建議他們到醫院看看,所以他們就趁著假期過來了。
“從孩子的癥狀上分析應該是抽動癥。”第九人民醫院兒科多動癥抽動癥中心姜主任說。隨后,經過檢測及通過專業行為量表分析確診,東東的確是患上了抽動癥。
3~12歲是高發期 “假期來看抽動癥的患兒多了不少。”姜主任說,近20年來抽動癥患兒逐漸增加,目前
發病率達到了3%,3歲到12歲的兒童是抽動癥的高發期,由于抽動癥發病初期就像是“調皮搗蛋”,所以約八成患者發病初期被誤診。開學之后有些孩子因為有怪毛病影響到其他同學學習,被老師建議到醫院檢查,開學后,他們接診的患兒明顯增多,尤其是這個假期,更是到了接診高峰。
姜主任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抽動癥的時候,往往會被認為是學的壞習慣或者是其他的疾病,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 ,這對孩子傷害是很大的。“首先就是對孩子身體的危害,發聲性的抽動癥,孩子喉部異常,有礙于飲水和進食;運動性抽動癥例如手抖拿不穩東西,頻繁眨眼使得眼部充血;頻繁搖頭聳肩使得肌肉僵硬;肢體抽動容易導致孩子磕傷、碰傷。”姜主任說,同時,由于孩子頻繁的抽動行為,且抽動癥常伴發多動癥,孩子表現為多動狀態,注意力無法集中,這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治療期長,需更多耐心 “抽動癥患兒在治療期間,家長一定要有耐心 。”姜主任說,這種病的治療時間會比較長,治療的過程中不僅要靠臨床,家長的配合和引導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出現這些情況,家長不要著急,不要總是對孩子進行批評,給孩子過大的精神壓力,而是要對孩子進行科學護理,要讓孩子在治療期間心情愉快,作息飲食有規律,要給予患兒更多耐心和關愛。記者 韋麗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