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段思平 據報道,有人向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督導組匯報成果,說本單位有一領導十年來找部下談心多達3268次。督導組的同志反問:“這個數字是怎么統計出來的?”匯報者一臉尷尬,半天說不清楚。 其實,匯報者的尷尬,并非源于數字作假的恥感,而是沒料到聽者會較真反問。換句話說,正是因為算準了聽取匯報者不會提出質疑,匯報者才敢信口開河。在很多時候也的確如此:上級或督查組需要得到直觀的數字,以顯示檢查工作做到位了,回去好交差;但又不能深入基層、聯系群眾,往往是聽完匯報大吃一頓、賓主皆歡。如此一來,被表面文章所迷惑,也就再自然不過。
因此,遏制“
官場數字”的造假行為,就要加大對造假者的問責力度,讓弄虛作假付出沉重的代價,對企圖造假者保持必要的威懾力。(時評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