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學費是最主要的入學花銷;20年后,手機、電腦、相機等占大頭。
又到入學季,從上世紀90年代到今天,
大學新生們的行囊悄然發生變化,從手表、收音機,到如今手機、電腦、照相機,普通家庭的入學開銷也從二十多年前的幾十元,發展到今天的數千元甚至上萬元,上漲了至少百倍。城鄉學生間花銷差別大,大學入學花銷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也水漲船高。
本報記者 楊凡 實習生 李健平
入學必備品列了69項
8月下旬,眼看入學將近,給孩子置辦入學行囊,成了許多大一學生家長的重頭戲。“孩子他媽給他羅列了69項必備物品,寫了滿滿一頁紙。”省城一機關單位工作的孫先生告訴記者,因為女兒今年以超過一本線17分的成績考上省內一所一本院校,全家人都很高興,孩子的爺爺奶奶姑姑姨媽紛紛送上祝賀禮金,孩子的入學行囊也越來越鼓。
“除了添置新衣鞋帽,手機換了最新款的iphone5,筆記本也是蘋果的新款,相機也新買了便攜的卡片機,光這三項就得兩萬塊錢。”孫先生說,還沒算學費和生活費,按照家庭6000多元的月收入來看,孩子的入學花銷得頂3個多月的工資。
雖然孫先生屬于比較慷慨的家長,但記者采訪中發現,一些城市家庭中,給孩子添置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入學裝備并不鮮見。
21日,一名將來濟南上學的日照女生給記者列了一份清單:手機是三星S4的,5000多元;電腦6800元;日常用品200多元,床單被罩200元,行李箱300元,衣服1500元,車費400多元。一共一萬四千多。
“我這還沒準備完呢。最近經常和媽媽逛超市,每次都會買點東西準備帶走,這些已經花了爸媽快一個半月的工資了。”福建的烏龍龍也算了一筆賬,她自己來濟南上學,不買電腦,開銷在2800多元。煙臺新生劉晗則說,除了手機、電腦外,還買了一臺三星相機,一共一萬多元,是父母兩個多月的薪水。
城鄉學生買手機價格差五倍
在大一新生聚集的QQ群里,記者發現,對于入學裝備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手機”這一產品上。而學生們曬出的品牌和型號顯示,僅手機這一項的開銷,城鄉學生間的價格差距就有五六倍,從千元到五六千元不等。有的新生還直言,為了買什么手機跟家人起了爭執。
從三星、蘋果等大牌到華為等國產品牌,學生們曬出的手機品牌型號,價位從一兩千到五六千元不等。新生“Te”一說自己用的是三星S4,立即有人回應她“白富美”。“Te”趕緊解釋,手機是爸爸主動買的。
另一個用蘋果手機的男生面對大家“高富帥”的評價是這樣回答的:“都成為一種街機了。現在大家為了趕時髦不管哪個年齡都買。蘋果產品一是好看,二是軟件豐富。”
“其實我也不想讓家里太破費,只是現在大家都用智能機了。”在一片熱鬧聲中,有個老家在濟寧農村的男孩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他因為買不買智能機的問題,還跟家長爭執過幾次,最后他和父母協商買了一款低價位的華為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