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妍 18個人擠入電梯,工作人員喊了半天,沒人肯下來。結果,電梯直接從1樓下墜到負一樓,18人全部被困。這是近日發生在襄陽市樊城區領秀中原寫字樓的一幕。(7月15日《襄陽晚報》) 類似于這種搶電梯的現象,我們身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搶公交車,搶座位,搶著出高速路口……“搶前爭先”的行為隨處可見,爭搶的荷爾蒙在公共空間里四處揮發。
社會公共資源有限的情境下,批判每個具體爭搶的個體似乎不盡合理。因為在剛性需求面前,你如果不搶,就很容易成為現實的輸家。比如上班坐電梯,如果不搶,就很容易遲到被罰……當“搶”給每個人帶去了切實的利益,“
愛搶才會贏”便會成為人們游刃于社會的秩序哲學。當無秩序的“搶”成為一種群體習慣,最遵守秩序的人不僅是人們眼中的異類,也會在現實搶奪中成為一敗涂地的輸家。其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原來遵守秩序的人會因為遭遇不公,迅速投身無秩序的搶奪大潮中,社會秩序將進一步惡化。
在有限的社會資源下,一個社會只有建立起碼的公民規則與秩序意識,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優化社會資源,讓每個個體更有效地實踐自我權益,體會到公平感。當然,如果在建立規則與秩序的前提下,讓公共資源不僅限于一座獨木橋,而是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訴求,或許“退一步,海闊天空”,會成為這個社會新的秩序哲學。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