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畢舸 7月1日18時許,中儲棉山西侯馬代儲庫發生火災 ,過火面積約1.05萬平方米,未造成人員傷亡。初步估計,約有2.46萬噸棉花被燒毀,損失數億元。代儲庫工作人員曾向消防部門報警稱,大火是由雷雨天的“雷擊”導致。7月3日,山西省安監等部門組成事故調查組,將就中儲棉山西侯馬代儲庫火災原因、損失情況等展開調查。
僅僅在一個多月前,中儲糧黑龍江林甸直屬庫發生大火,5萬噸糧食變火焰山,損失過億。但時至今日,那場火災究竟燒毀了多少糧食,依然充滿爭議。而發生在山西中儲棉的這場大火,又導致2萬多噸棉花被燒毀,個中原因難道真的只有“雷擊”這么簡單?
在這兩起事故中,民眾最不滿的就是中儲棉、中儲糧相關方面的輕飄態度。如果連燒毀糧食的準確數字都無法對外提供,連2萬多噸棉花被燒毀都用近乎戲說的“雷擊”來敷衍,其對糧棉的日常管理能讓民眾放心嗎?這到底是兩起偶然性的事故,還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開端?儲備糧棉關系到國計民生,下一個“不安全的
倉庫”在哪里,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至于其中是否存在其他貓膩,如用天災掩蓋腐敗、人禍等,更需要官方客觀公正的調查結論。
很多事情是捂不住的,調查不僅要查明事實,對相關責任人予以問責,更要提供一系列治本舉措。應對“不安全的倉庫”進行全面
清查,相關標準有幾點:首先是覆蓋面要廣泛,除了已經出事故的中儲棉、中儲糧,其他同類性質的央企都要進行責任倒查。其次是時間要抓緊,各地倉庫都要爭分奪秒,趕在事故發生之前進行排查,職能部門要協同企業調查各種隱患,把監管網絡編織得越緊密越好。最后是長效性,要以兩起火災為警鐘,時刻敲打職能部門和央企的日常管理流程,千萬別在運動式管理中讓災難重演。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