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12時,我市開始進入為期3個月的伏季
休漁期,6000余艘漁船紛紛歸港,帶回了伏季休漁前的最后一網魚。按照規定,休漁期間,島城水產部門將投放前期儲備的冷凍海鮮,而蛤蜊、螃蟹、蝦、黑頭魚、鱸魚等養殖類海鮮將繼續滿足市民的需求。
上岸海鮮被搶一空 昨日上午10時許,記者在積米崖漁港看到,大部分漁船已經歸港停靠,僅有個別漁船還在歸港的路上。"半個月前,漁政人員就通知今天中午要休漁了,我們都抓緊往回趕,生怕晚了。"魯膠南漁5788的船老大肖永波說,其實,即使不提前打招呼,漁民也都知道6月1日要休漁,這個規定已經實施近20年了,大家都有數。
"作為漁民,肯定希望多出海捕撈些鮮魚掙錢,可是休漁也是為了海里有更多的資源,俺們能理解。"肖永波說,休漁期,他們主要在家補網、修船,為秋季出海做準備。
漁民們往碼頭上卸海貨,以
面條魚居多,
鲅魚、黃花魚、牙塔魚、鼓眼魚等數量不多,立蝦、墨魚、蝦虎、海螺等更是鮮見。數百萬斤的海貨剛運上岸,就被數十名魚販子一搶而空。
"今天最后一船,我們再不搶就沒了,這里的海鮮基本被我們幾十個人‘壟斷’了。我們收的量大,又是老客戶,漁民們當然有貨先供給我們。"魚販肖永海向記者透露,漁民出海前大多都會在附近飯店吃飯喝酒,而這些飯店老板就是他們的眼線,哪條船什么時候出海了,老板就通知他們,他們提前到飯店住下等著,船一回來就去搶購。
最后一船沒掙著錢 "別看海貨都被搶空了,最后一船不僅沒賺著錢,還賠上了雇工費用。"魯膠南漁167、168雙拖船的大副薛同顯給記者算了筆賬,最后一船是5月29號下午出去的,在潮連島以北海域作業,3天捕撈了兩萬斤面條魚,五六十斤鲅魚,面條魚每斤1.3元,鲅魚每斤15元,一共賣了2.8萬元。而出海消耗了5噸柴油,光油錢就3萬多元。"好在國家根據船的馬力還有燃油補貼,要不然就賠大了。"薛同顯說。
"今年因為海水水溫低,海里沒什么東西,大家普遍出海晚,我們是5月初才第一次出海,比這次能好一些,也就剛剛保本。"薛同顯說,出海打魚也要靠運氣,有時候能賺大錢,有時候也能賠大錢。
雇工多數在當地打零工 休漁期間,漁船雇工將何去何從?記者了解到,來自外地的漁船雇工占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二,其中尤以臨沂、聊城、濟寧等地區最多,四川、東北等地區也有不少人在船上打工。休漁期間,本地漁民一般選擇回家種地,外來的雇工則更會留在當地打零工,等到9月1日繼續出海。
"出海是個苦活,十幾天在海上漂泊,除了捕撈作業,就是吃飯睡覺,確實挺枯燥的,錢又多拿不了多少,30歲以下的年輕人誰愿意干這個活?"50歲的漁民薛樹義說,雖說忙活一個月能掙八九千元,但一年只有5個月在海上作業,也就掙個四五萬塊錢。"我家里還有兩畝地,休漁期間等于放假了,我回家種地去。"薛樹義說,他們船上有7名雇工,大部分選擇留在當地打零工。"我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但肯定不會回老家。"27歲的聊城小伙劉勇說,等這兩天拾掇完船上的工具,他就去勞動力市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