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高檔
菜品,沒人動筷,吃不了丟了真讓人心疼。”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大學副校長邵峰晶說,很多宴請不是吃飯而是“看飯”,“
盛宴”變成了“剩宴”,尤其是公款浪費現象更為嚴重,危害也更大。
“提倡勤儉節約,必須下大力氣遏制公款吃喝,更需要強化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執行力。”邵峰晶建議,應制定出臺專門的《
反浪費法》,針對公務接待做出專門規定,不僅僅是規定公務接待禁止鮑魚、魚翅、茅臺、各類進口酒以及高檔香煙等上桌,更要讓超標吃喝的官員受懲處。
邵峰晶認為,出臺《反浪費法》有很多好處,首先可以用嚴格的標準解決怕得罪人等問題。比如,可以規定,所有的公務接待一律不許飲酒,自然就解決了喝什么酒的問題。再比如,可以規定,公務接待原則上以自助餐為主,標準根據不同地區發展水平確定具體的人均限額,如每人每餐50-80元,且不論官職大小一律平等。至于解決怕得罪人的問題,只要把主要執法責任交給被接待方,即如果被接待者享受了超出法定標準的接待、宴請,一律按受賄處理。如此一來,自然解決了接待不好得罪人的矛盾。
“制定反浪費法,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邵峰晶介紹,以餐飲為例,德國被認為是處罰餐廳浪費最嚴的國家,一旦發現有人浪費,會依法對其予以相應罰款;意大利的餐廳嚴禁設置“最低消費”;韓國推行餐桌節約計劃,餐館如果能向顧客提供把飯菜吃光的標準菜單或能讓顧客把吃剩下的飯菜打包帶走,便可享受減稅等優惠;在瑞典,普通民眾只要發封郵件到政府部門,就可以索要該部門在某個酒店或餐廳消費的有關信息,政府的經費支出,都能在網上查到。
舌尖上的浪費只是一小部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紅十字會曲阜醫院院長姜健認為,比起舌尖上的浪費,由于不科學的決策所造成的浪費更為巨大。“比如將一座建成時間不長的橋炸掉重建、將蓋好沒幾年的樓推倒再建、將剛剛填埋沒幾天的馬路再次挖開……看起來都是在轟轟烈烈地建設,每一次都有建設的諸多理由,但實際上,卻都是實實在在的浪費,那些看似充足的理由,往往是應該在動工之前就考慮到的。”
而在全國人大代表、濱州畜牧獸醫研究院院長沈志強看來,決策性的浪費已經有“隱性的腐敗”之名,“重復建設未必有主觀的惡意在里面,但各種各樣的類似的浪費型施工上,腐敗的影子已經清晰可見:推倒重來,意味著工程重新招標,重新采購……尋租的空間一下子就打開了。”
“反浪費,眼光要從‘盤里碗里’放開去,從決策制度的層次去遏制這種動輒推倒重來式的浪費。”姜健說,既要管住花錢的手、吃喝的嘴,更要管住發熱的大腦,管住蠢蠢而動的貪欲,做實實在在的決策。
“多年的陋習并非一條禁令就可以糾正的,要剎住浪費之風必須制定針對性、操作性更強的約束和懲戒措施。只是倡導,沒有懲罰,無以樹威,政策終會成為一個‘紙老虎’而已。”邵峰晶說,就像
酒駕在未入罪之前再嚴查嚴禁也終止不住,入了刑法后大家都不敢了。
代表們建議,要根治浪費這一頑疾,除了加強對黨政部門的紀律約束和增強國民的勤儉節約反對浪費意識之外,還需要把杜絕浪費提高到國家法律層面上,加快立法, 通過將反浪費納入法制軌道,以確實形成崇尚節約、杜絕浪費的長效機制。 (本報北京3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