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青島的90后旁聽代表王潤林成為媒體爭相采訪的對象。
2013年山東省兩會如約而至,從1月24日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開幕起,到2月1日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整整9天的時間,我們感受到的是變革的力量。相較一年的365天來講,9天的時間是短暫的;而今年省兩會是十八大之后的首次盛會,又是換屆之年,相較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9天微不足道,但是它傳遞出來的新風和變革,給予我們的鼓舞,是可以影響未來的力量。
今年省兩會,無論是代表委員的履職、參政議政,還是政府工作報告描繪的藍圖,無不有小處著手卻能牽動民心的舉措。尤其是十八大之后從上到下的新風迎面而來。我們欣喜地發現,一個個細微的變化,猶如默默綻放的小花,雖小卻香氣四溢。
敞開的大門 “直到坐到了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開幕大會的會場上,我才意識到省政協大會的‘門’向我敞開了。距離短了,陌生感和神秘感越來越少了,離我們自己的生活越來越近了,參政議政不只是各級官員們操心的事兒了。”這是“90后”旁聽群眾代表王潤林聽完政協全會大會發言后的感言。2月1日,完成自己旁聽代表使命的王潤林已經回到青島老家,但這段經歷讓他難忘。
今年省兩會上,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首次邀請了10名群眾代表旁聽,開門問政的姿態讓人拍手叫好。所選的10位群眾代表全部來自基層,有社區居民,有殘疾人代表,有志愿者……老家青島市黃島區的王潤林就是其中一位,也是年齡最小的一位,這個開放政協大會旁聽的建議還是他去年向省政協提出的。面對媒體,他發出這樣的聲音:既然有合理表達心聲夙愿的平臺,我們就要充分地利用起來,理性地把自己的訴求表達出來,不表達肯定不會有人關心,也不會有人注意,永遠也不會有效果,沒效果也就永遠沒有希望。
簡樸的會風 1月25日上午 ,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大會前,記者乘坐出租車趕往會場,泉城的哥龐慶業有些猶豫,“那里今天開大會,出租車可能過不去。”“沒事師傅,您就盡管開,今天那里不封路。”果然順利到達目的地,邊給記者找錢,龐慶業邊小聲嘀咕,“果然不封路,連氣球啥的都沒有。”
十八大之后會議簡樸之風在省兩會上也勁吹,我們樂見的是,今年省兩會駐會的工作人員普遍減少了一半左右,代表委員也多了不少新面孔,甚至達到7成。
不僅代表委員的組成有了很大的變化,會議流程等各方面都在變。其中讓記者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印發材料的問題。今年能明顯感覺出簡報的數量大大減少,省人代會青島代表團所有的發言整理成簡報的也只有兩三份,每份4頁左右的A4紙。按照省人代會的要求,盡量壓縮會議文件的種類,對代表審議、會議表決后沒有修改的文件,原則上不再重新印發。
如果說改變是表,那變革的就是里。改變的是做法,變革的是精神。這次省人代會青島代表團也表現出了變革的姿態,首開地方團媒體見面會,開放透明讓百姓跟兩會離得更近。
新市民的聲音 從1月23日下午剛到酒店就被媒體邀約采訪,到2月1日最后一天結束本次會議的履職經歷,整整10天,除了參加全體會議之外,農民工代表高錫華一直沒有走出過酒店。
“我覺得當代表比日常工作累多了,精神壓力比較大。”高錫華告訴記者,她知道她是本次人代會上首次增加的5名農民工代表之一。對于這種變化,她深感欣慰。“以前我也看到過有代表委員為我們農民工代表發出聲音,但他們畢竟不是農民工本人,沒有切身的體會,了解得也沒有那么詳細。”高錫華說,這次她代表著農民工說出他們的想法,打心眼里覺得高興。
“希望今后基層的代表能夠增多,基層的聲音也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這是會上一位省人大代表發自肺腑的一句感言,在他看來這些基層代表關注著他們的群體,必將帶來更多關乎民生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