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仔很忙,車企更忙,忙著設新廠,擴產能,搶市場;車商很愁,量難上,價還降,關鍵是庫存堆滿停車場。“微增長”時代下的車企表象就是這么分裂 ,一來這個全球最大車市不能放棄,得長遠布局,但增速下滑,庫存積壓,又使得擴產顯得很沒有必要,這或許就是從“井噴”到“微增長”的陣痛,不管怎樣,車企車商都得跨過這個坎。當然,“微增長”給今年車市帶來的連鎖反應還有很多,庫存一上去了,價格就得下來,尤其豪華車,降起來是真“豪爽”。另外,車市“微增長”與大城市限購給自主品牌帶來很多困難,而日系車受釣魚島事件的影響,從9月份以來銷量降了不少,這兩大車系也是不容忽略的。
印象一 合資車企“圈地”建廠
點題:在2020年,中國汽車年銷量將達到5000萬輛,每個汽車廠家都豪邁地表示:幾年之后,自己的產能和銷量將達到100萬或200萬輛,為達到這個目標,汽車廠家各地建廠。
描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今年汽車廠商至少開建了12家新廠,其中長安福特有 3家,真正成了“擴產王 ”,而其他如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也沒閑著 ,同在6月設新工廠,另外,一汽大眾、上海大眾、華晨寶馬 、東風本田 、上汽通用五菱等也都在全國各處“圈地”建廠。
解析:歐洲遭遇債務危機,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同樣不景氣,中國這塊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的汽車廠家必爭之地,要想在中國立足必須有充沛的產能,因此2012年的“圈地建廠熱”格外明顯。
基于不同的戰略考慮,每個廠家投資建新廠的目的有所不同,像北京現代第三工廠、東風悅達起亞鹽城第三工廠、華晨寶馬鐵西工廠的興建,都是為了滿足新產品的生產需求,等到供不應求再建廠恐怕為時已晚。而像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東風日產這些品牌則力求異地建廠,比如一汽大眾的成都、佛山工廠,上海大眾新疆工廠,都是為了貫徹南下戰略和西部戰略,將這兩塊區域市場收入囊中;東風日產則北上大連建廠,力圖在北方更有優勢。不得不說,這是相當有戰略意義的舉動。
不過,如此瘋狂的新廠擴張背后,是很大的隱憂。根據推算,到2015年,中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未來還可能達到5000萬輛。記者則認為,中國城市的交通如此堵,限購區域不斷擴張,甭說5000萬輛,就算幾年后能否達到3000萬輛,恐怕都頗有難度。
急速擴產結果顯而易見,合資車型價格下壓,自主品牌必須盡快突破瓶頸;經銷商利潤難以保證,大集團兼并實力弱小的4S店勢在必行;產能過剩,將導致強者愈強,弱者則要承受產能過剩帶來的壓力。的確,車市就是這么一個殘酷的戰場。
印象二 庫存!庫存!
點題:“我們庫存系數大約在1:3,也就是庫存車就可以賣3個月,一輛車得占用幾十萬元的現金,你可以想想我的壓力有多大”,一位島城豪華車經銷商表示。
描摹: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今年前10個月 ,全國車市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54,平均庫存超過1.5個月的經銷商超過85%,近半數經銷商平均庫存超過2.5個月 ,而島城部分車商的庫存車無處安放,甚至租借體育場旁的空地來存放。按照國際汽車行業的慣例,如果庫存在0.8至1.2個月 ,說明庫存處在合理范圍 ;庫存大于2個月 ,資金鏈就已經比較危險。
解析:在消費者眼里,庫存恐怕不算是值得關心的數據;但在經銷商眼里,庫存則是一個相當關鍵的數字,它就像一個蓄水池,如果水池長期干涸,那就無法滿足消費者提車,經銷商自然只能提高“水價”,保證每瓢水的利潤;如果水池水位太高,那就隨時有沖垮池壁的危險,必須甩賣保安全,之于消費者來說,這直接關系到優惠程度的多少。不過,除非有特別情況,廠家和經銷商都會做出精確計算,小心呵護“蓄水池”的安全狀態,平穩地賺取利潤。
天有不測風云,發展急速的中國車市也時常出現波浪,今年車市的庫存系數普遍偏高,這證明廠家對市場預計比較樂觀,而市場回饋給廠家和經銷商的,卻是無奈的不溫不火,好在合資廠手段老道,對庫存的把控能力很強,所以尚未造成很大風險;自主品牌和進口車就不行了,或許自主品牌還有些稚嫩,對庫存的把控能力略弱,經常有些車型就生產過剩,不得不將庫存車壓給經銷商賣;而進口車庫存系數更高,這主要受歐債危機影響,不少原本屬于歐洲的銷售任務,壓到了中國市場,弄得豪華車經銷商很是被動,頻頻降價沖量。
如何降低庫存帶來的風險?其實自主品牌和進口品牌都應該學學合資車企,凡事兒看長遠,要不然損害了經銷商的利益,以后誰給你賣車?在2012年,庫存過高成為汽車經銷商頭上的“緊箍咒”。供圖/東方IC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