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快評
最美不過“為他人著想”
本報評論員 楊祥璽
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在零下7℃的寒風中,一邊乞討一邊舉牌尋找失主,此情此景,深深觸動著經過此處的每一位市民 ;這一畫面,經過相機的定格和網絡的傳播,也迅速感動了全國網友——那飽經風霜和歲月刻劃的面龐下,那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身體里所隱藏著的,該是一幅多么火熱的心腸 !
老人用他的誠信和善良,贏得了“最美乞丐”的贊譽,也贏得了我們的尊敬。不過,在筆者眼中,老人身上感動我們最深,也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則是他那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精神,這恰恰是當前社會最為欠缺的。
最美不過時刻“為他人著想”!無論是什么職業,無論是什么身份,無論貧富貴賤,只要擁有愛心,能時刻為他人著想,就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和喜愛。錢包丟了,人們最心疼的往往不是里面的幾張鈔票,而是那一摞的銀行卡和身份證等相關證件,把這些銀行卡和身份證一一掛失再補辦完畢究竟有多費事,想必很多人都深有同感。周元武老人發現自己在垃圾箱里撿出來的錢包后,第一時間所想到的,就是失主的感受——“別人丟了身份證和銀行卡,肯定很著急,就想著趕緊還給人家”。
正是這一簡單而又樸素的想法,讓老人當天就趕緊制作了失物招領牌,不顧寒風尋找失主,甚至放棄了撿拾垃圾這份“主業”,選擇在地下通道邊乞討邊守候。老人的行為廣受稱贊,令人感動,也在一個側面證明了這種行為的稀缺。是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當前這個人人都無比重視自己權益的現實社會中,周元武老人這種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行事邏輯,已經越來越少了。人們經常會感覺到言不由衷、身不由己,明知是一件值得做的好事,但做起來卻總是有些猶豫,總是在考慮:這會不會耽誤自己的時間,會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能不能給自己帶來好處?例如攙扶摔倒老人、仗義執言、見義勇為等。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件有利于自己的事,則會在第一時間執行,很少去考慮:這么做會不會給別人帶來麻煩,會不會影響到別人,會不會影響公共安全?例如在人行道和消防通道上亂停車、高空拋物、小刮擦導致大擁堵等等。
矛盾源自對他人權益的無視和剝奪。車主在停車時多為行人想一想,多為小區的消防安全想一想,何至于在人車爭路中引發劃車、潑油漆等諸多沖突?開車發生刮擦時,多為后面被堵的成百上千個著急上火的司機想一想,何至于因為一點小事兒爭得面紅耳赤,引發大面積擁堵?在亂扔垃圾時多為辛苦的環衛工想一想,醫生開藥時多為患者的腰包想一想,拖欠工資的老板多為手底下討生活的工人們想一想……許多矛盾就會消弭于無形。如果人人都能像周元武老人這樣,多一點換位思考,多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那我們的城市,肯定會更加有序和諧而美好。
愿老人身體健康,安享晚年!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