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水庫風光秀麗。
蔡明利說,這一片水下曾經是他們的村莊。
日照水庫紀念碑。
過了小代疃村往上走,日照水庫就在眼前。這是付疃河上最重要的一站,在這里付疃河被攔腰截斷,原來的小山溝,水位上漲了一二十米,變成了碩大的水庫。日照水庫于1958年10月動工興建 ,近 3萬名建設者夜以繼日奮斗8個月,終于在1959年6月完工。日照水庫不但為下游32萬畝灌區提供了水源,每天還向城區輸送20多萬噸工業及城市用水,是一座同時具有防洪 、灌溉、供水、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多年調節的大(二)型水利樞紐。當年為建設水庫,庫區人民無私奉獻,付出了很多。
概貌 山清水秀風光旖旎
沿著村中的土路爬了半天,終于來到日照水庫壩頂,眼前豁然開朗,放眼望去天空湛藍,水面澄澈,四面青山,大壩便掩映在這青山綠水之間。大壩北首坐落著山東水上運動技術學校,運動員們每天在這與世隔絕的水庫旁訓練。學校往南,緊挨著的是溢洪閘,但是記者看到,此時的水位只有38.04米,而日照水庫的汛限水位是42.5米。今年連續多次降水,可是日照水庫仍然沒有喝飽,溢洪閘也多年沒有開過了。
過了溢洪閘,就是大壩主體,有一千多米。壩頂是一條柏油馬路,寬闊平坦,不時有車輛駛過。從大壩上向西望,視野開闊,日照水庫猶如明珠環繞在四周的青山當中。繼續前行,便到了日照水庫紀念碑,它高7.88米,巍峨矗立,掩映在一片蒼翠的青松之間。1962年2月,在水庫主壩北原廟云山山頂建了水庫紀念碑,原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親筆題寫“日照水庫”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向東看 ,養殖池縱橫,記者來時走過的河道盡收眼底。
供水 日照水庫常年喝不飽
記者沿大壩走了半個多小時終于走到了日照水庫管理局。
“日照水庫現在的庫容是8919萬立方米,即使今年下了這么多場大雨,水位仍然不高。”日照水庫管理局韓副局長說,現在日照水庫的水主要供應工業城鎮用水,其次是農業用水。干渠只有到了種水稻或者特別干旱的時候都會打開,而且時間有限制,大部分水輸往城市。“日照水庫灌區北起335省道,南至繡錦河畔,西至甲子山,東臨黃海。灌區設計面積有3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9.5萬畝。”韓副局長說,日照水庫灌區土地平坦、肥沃,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花生,是日照市主要的糧食產區。
日照水庫現在每天的供水能力是23萬噸,去年最高的時候達到過29萬噸。1959年建成的日照水庫總庫容是2.72億立方米。2002~2005年,日照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工程,完工后庫容增加了3000萬立方米,達到3.18億立方米,蓄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多年來,日照水庫的水位都不高,尤其隨著城市和工業用水的持續增加,日照水庫越來越“渴”。
周邊 200米內不能種莊稼
記者沿水庫邊緣的水泥路繼續前行便來到蔡家官莊村。這個村屬于日照庫區,當年建水庫時曾淹沒了村里的80畝的和幾戶人家的宅子。67歲的村民蔡明利正和蔡成遠在樹陰涼里閑聊,見記者來采訪,忙拉著記者來到了水庫邊。“水庫200米以內不能種莊稼,不能搞養殖,只能種樹,防止農藥化肥流到水庫里污染水源。”蔡明利指著水庫說。
由于水庫上游化肥、農藥施用量增加,氮 、磷等營養物質進入水庫,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加之漁業資源減少,水體自凈能力降低。從去年開始,日照水庫開始放流鰱、鳙等魚,凈化水體,還可以增加漁業收入。
韓副局長說,日照水庫周邊是一級水源保護地,所以庫區的村民的生活受到了諸多限制。2008年,水庫邊建起了環庫路防護林,實行退耕還林,涉及周邊的25個村。“庫區移民為水庫的建設付出了很多,國家也有相應的政策。當年搬遷的移民按人發放生活補助。另外,水庫還有庫區移民扶持資金,每年都會推出一些扶持項目,包括整治村容村貌,修建一些農田水利等。”
■鏈接
1976年以來無較大洪水
根據水文地質勘測資料,付疃河道在歷史上共發生過3次持久性變遷,中下游擺蕩范圍達30平方公里。歷史上有詳細記載的最大洪澇災害是1974年8月13日和1975年8月14日,付疃河流域內24小時分別普降特大暴雨227毫米和300毫米 ,河道中游洪峰流量超過3000立方米/秒,造成河堤滿溢決口,十幾萬畝土地被淹,28個村莊進水,萬余間房屋倒塌。
從1976年以來至今無較大洪水發生。但在歷年汛期中,險情不斷發生。2003年9月2日至9月3日 ,日照水庫調洪泄水,最大流量達500立方米/秒,造成付疃河上游干堤后村鎮丁家皋陸、小代疃河段堤防出現較大水毀險情。2008年8月17日溢洪時 ,最大流量達500立方米/秒,付疃河與日照水庫溢洪道尾水渠連接段河床被高速水流沖刷。
■回憶
當年用手推車推出來了水庫
韓副局長介紹,當年修日照水庫的時候,周邊42個村的,3.25萬人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搬往更好的地方,淹沒土地48440畝,其中耕地41250畝。蔡家官莊村75歲的鄭世榮1958年參加修水庫的時候才21歲。“日照水庫就是當年用手推車推出來的,我當時的主要工作是往外挖沙土。那時候20多歲的‘識字班’和男勞力一樣參加勞動。”鄭世榮說,修水庫的時候伙食很差,早上就喝碗咸湯。中午帶著咸菜,附近村的婦女一車車地往工地上送高粱面煎餅。由于勞動實在太累,鄭世榮一口氣能吃8個煎餅。
當年一直干到臘月廿八,過了正月十五,又接著干。由于穿得不暖,天又冷,鄭世榮手腳都凍傷了,從此落下了一身病,一到刮風下雨身上就疼。
文/圖 記者 從春龍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